首页 -> 2006年第2期
报纸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作者:李希武 朱 茜
一、固本强基,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做文章
中国报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几十年的历史,它在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坚定的读者群体,也为自己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应该说,中国报业在出版、发行管理、经营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权威性和原创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相对于迅疾而起的网络媒体而言,报纸却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处于劣势。因此,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报纸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正视危机,也要看到自身有利的条件,并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做足文章,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以权威性应对“不正规性”。报纸不仅是一种媒介,也承载着一种公众服务,赢得了公众信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要想有竞争力,就必须依靠权威性和公信力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获得读者的尊重与信任。《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表明,党报成为我国为数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连同所属系列报总数达到1017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53%,这一点就说明了党报的权威性。网络媒体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尽管发展迅猛、信息海量,但难免鱼目混杂,很多内容由于审查不严而与事实有出入,有的甚至让人难辨真伪,所以就其“正规性”而言,仍难与报纸相比。因此,报纸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和及时有效地公布、传播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增强可信度,以舆论的引导力和权威性来提高竞争力。
2.以原创性应对转摘的随意性。目前,各家报纸在各地设有记者站,背后还有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深入基层,采写了许多原创性报道。特别是媒体市场及报社内部竞争力的加大,也给记者增强了压力,要求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以便在业务上出类拔萃,这个过程也正是报纸提高竞争力的过程。网络媒体由于发展时间短,目前只能靠转摘来维持运营,随意性很大,缺乏原创内容,更不用说独家报道。所以,报纸要发挥自己的原创优势,进行原创性报道,以赢得读者的青睐。
3.以报道的深度应对时效性。就新闻时效性而言,报纸无法与网络媒体匹敌,这不言而喻。现在很多报纸虽然也在拼现场、抢时间,但仍难以抵挡网络24小时的连续报道,这就要求报纸扬长避短,在深度上做文章。面对网络等媒体在时效、视听方面的优势,面对大众不同类型的新闻需求,深度报道已成为报纸吸引读者、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制胜法宝。尤其是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研究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报纸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最集中、最典型的新闻事实的整合,将同类问题聚集透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连续集中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事件各方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和冲击波。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深度报道的深刻性对读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能提高报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4.以存储优势应对网络的即逝性。网络媒体虽然时效性强,但也意味着保留时间短暂,很多信息稍纵即逝,存留十分困难。而报纸刊登信息则可以长期保存,并能反复阅读,传播效果作用持久,所以,一些重要消息或者深度报道,依然离不开报纸。另外报纸体积小,分量轻,便于随身携带和阅读,同时遇上有价值的内容还可以随时保存下来。报纸要坚守固有阵地,还必须发挥这一优势,创造出更多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
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提升竞争力
创新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在竞争中获胜的保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报业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继续按以往的思路经营管理,将注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出奇制胜,才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誉,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许多报社开始立足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把报纸和版面这一无形资产当作产品去经营,实现报纸经营的战略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资源重组整合。这不仅指报社内部的整合,也包括整个报业的整合。2005年报纸广告收入大滑坡,发行量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网络媒体的冲击,另一个原因则来自报业自身。目前,报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同一地域的报纸,虽然名称不同,但很多新闻内容都是重复的,让受众感受不到明显的价值差异。这种现象在报业集团内部子报之间更为明显。这些子报在内容方面,甚至在理念和思路、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这是中国报业当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后果就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和报社本身的资源,加大了经营成本和竞争成本,使报业普遍出现微利化的趋势,有很多媒体的利润甚至开始负增长。由于这种巨大压力,一些媒体开始裁人并走上兼并之路。美国《时代》杂志的出版商时代公司已宣布对其管理层进行大范围改组,辞退对象以年老体衰的高层职员为主,包括首席财务官和执行副总裁在内的105名高级职员。时代公司以前推行杂志总裁与出版人的双人负责制,以后逐渐变成一人制,从中省下的开销可用于数码设备的投资。走资源整合之路,是大势所趋,谁行动早谁就能争得先机,占领市场。
2.创新报道方式。面对网络媒体时效性的冲击,报纸要积极在报道方式和版面形式上争取创新,以弥补这一不足。一是根据读者、竞争对手、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对报纸整体布局、报道领域、报道形式要有所突破,革新整张报纸面貌,以全新的栏目和版面面对读者;二是通过对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报道、每一个标题的新颖制作,来提高报纸的吸引力,让报纸在静态中生动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阅读报纸。在弥补时效性差上,许多报纸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不约而同推出了“号外”。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功的几分钟之内,人们手中已经有了报纸精心准备的“号外”,时间之迅速、策划之精彩让人叹服。再比如,对于重大活动报道,可以推出多样化新闻,充分调动各种报道形式,如消息、侧记、通讯、特写、评论等,以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吸引读者。还可以开辟“编读往来”、“读者论坛”等栏目,加强报纸与读者的沟通,以期市民参与,共同把报纸办好。
3.转变经营思路。2005年第10期《传媒》杂志报道,“经营模式单一,依赖广告而发行亏本”和“人均成本高,人均利润低”是都市报结构性、体制性的“致命弊病”。由此看来,广告收入是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大量招揽广告是报纸的生存之道。在国外也同样如此,美国报纸70%~80%的收入来自广告,其次则是发行,《亚洲华尔街日报》70%以上的收入也来自广告。面对当前报业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滑,如何审时度势地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寻求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成为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德国,2005年上半年6个月里发行的新报纸比此前的60年还要多。葛欧格·冯·霍尔茨布林克集团发行了几种新报刊,该集团一直尝试以《新闻》和《20分》等价格低廉、内容精简的报纸吸引14~39岁的年轻读者。《20分》正如它的名字,是份年轻、消息快速并含有大量娱乐新闻的报纸,零售价是每份50分欧元,通过这张报纸,他们开拓了新的市场,吸引了新的广告客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