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审读是编辑出版的关键环节
作者:赵 航
编辑出版活动,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炼成精神产品,物化为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它在创造、积累、传播人类的科学文化中起着枢纽作用,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编辑出版在现代及未来的社会里,都必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分工。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有着无可置疑的特点和内容:
第一,对社会上分散的精神劳动有着聚合、规划、设计和指导的职责;
第二,对相对成熟的精神产品有着选择、判断、归纳及发掘的要求;
第三,对比较成功的精神产品有着提炼、整理、加工与润色的规范;
第四,对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有着培养、扶助、引导、提高的义务;
第五,对成功的精神产品有着科学评价、宣传、推广及传播的责任。
不难看出,这五方面的内容,都直接、间接地关系到编辑出版中的“审读”。审读这个环节,和选题一样,控制着编辑出版的“咽喉”,引领着编辑出版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读,又是第二次选题。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编辑出版的:“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 [2] 刘少奇认为编辑出版“是一种高级创作” [3]。著名编辑出版家戴文葆说:“举凡一切依赖载体获得传播的出版物和视听工具,都离不开编辑活动。” [4]那么,审读作为编辑出版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创作性或者创造性体现在哪里?美国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认为:“编审是一种变化很大的基础工作,因为每种书都有自己的特殊问题。优秀责任编辑的智慧、细心、灵活和敏锐能极大地增进出版社与作者的关系,而糟糕的编审工作则是灾难性的。没有任何公式化的或例行的东西能够代替责任编辑对图书需求和作者个性的敏感性与技术知识的结合。” [5]70
这就说明审读不是一种例行的、公式化的“过目”、“过场”,它一定要熔铸编辑的智慧、知识与心力。为什么必须进行如此严格的“过滤”、“筛选”、“把关”?归根结底,是由编辑出版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贝利作过一个比喻:“出版社就好像是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一个滤波器、转换器和发射装置。” [5]17作者在精神产品创作上的个人化和个体性劳动,与物化为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公众化与社会性之间,构成了一对永远的矛盾。只要人类有大众传播行为存在,这一矛盾就永远不会消除。唯一的办法就是协调、解决。这种创作与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出版中“审读”环节的重要性。“必须从党、专业和出版的角度对稿件作出分析批评——这就是编辑出版的原理。编辑正是依靠这一分析才对稿件作出评价的。正是这一分析的质量,决定着编辑对准备出版的稿件提出什么意见、如何修改。” [6]
保证出版物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稳定性,是编辑出版的内核与灵魂,因此,审读是编辑出版的关键环节之一。审读是对稿件进行科学研究和恰当处理,编辑需要为此付出最大的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读,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规律、心理和思维方式,这正是需要我们对它进行深入、持续探究的原因所在。
注释:
[1]论编辑的定义和编辑学的理论框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0.
[3]刘少奇. 刘少奇选集:下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186.
[4]戴文葆.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0.
[5]贝利. 图书出版的科学与艺术. 周旭洲,等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6]А.Э.米利钦. 编辑工作原理与方法. 李文惠,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2.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读论》的序言,有删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