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研讨编辑人才评价体系 探求编辑人才培养途径

作者:薛 楚




  2006年8月18至19日,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会议探讨了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利于建立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人才评价体系。来自全国出版界、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学者暨出席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的常务理事共一百余人出席了大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江西省人大副主任万学文,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鹤,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钟健华,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文,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榕芳,江西省版协副主席、省老新闻出版工作者协会会长、省印协理事长梁凯峰,省版协副主席喻建章等到会。
  桂晓风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承担着选择、把关、孵化、催生和提升的特殊职能和特殊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编辑作为一个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的品格和水平促进或制约着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编辑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编辑人才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有许多新的问题要回答,有许多新的经验要加以总结,有若干新的教训要予以剖析。这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坚持正确导向、争取更大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的重要前提。编辑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无不同编辑人才的质量、结构、数量及发展趋势有关,无不同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有关。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编辑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是新闻出版业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当务之急,为这项重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自然是编辑学会当前首要考虑的课题,并且是中国编辑学会在全国编辑界应当重点倡导和推进的工作。
  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有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会议采取大会发言与小会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副会长程绍沛、袁良喜分别主持大会交流,共有14位学者在大会发言。在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探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是:
  ——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会者认为,出版事业,兴衰在人。出版企业无论是持续发展还是持续生存,关键在人。在编辑出版运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人的因素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没有成功的编辑工作就没有成功的图书。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出版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现代出版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砝码。面对知识经济、市场机制和全球化的挑战,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和迫切。当前,对出版行业来说,需要一批精通出版业务,善于经营、管理,有强烈人才意识,能把握市场的社长、总编辑;需要一批勇于创新,善于策划,业务精湛的名编辑;还需要一批不怕吃苦,熟悉客户,服务优良的营销能手。为了让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还需要一批既善于掌握国内市场又了解国际惯例,掌握现代网络出版规律,精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只有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业务过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型、复合型、开拓型、外向型人才,包括领军式的人才,才能实现出版业的全面繁荣和持续快速发展。
  ——关于编辑人才评价标准。关于什么是合格编辑,与会者众说纷纭。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编辑人员的努力方向,必须从政治信念、道德情操、学识才华、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去考查。编辑必须具备政治头脑、专业眼光、交际口才和案头功夫。编辑出版人才的基本素质体现在德、能、识三个方面,即具有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具有适应现代出版发展的文化选择与缔造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具有出版人的学识、才识和胆识。现代出版需要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拥有一副慧脑、一双慧眼、两只慧手。慧脑用来策划选题,有奇思妙想;慧眼能去伪存真,瑕中识玉;慧手可巧做剪裁,雕玉取精。编辑人才要做到“五要”:一要有激情。要热爱编辑工作,对从事这项工作和研究充满激情。二要有霸气。要有充分的自信,敢为天下先。三要有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对工作坚持不懈。四要有粘性。要有社交能力,粘得住作者,粘得住好作品。五要有悟性。对选题、图书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能力,能举一反三,有创意。在考察编辑人才时要以能力和业绩为中心,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机制的导向。业绩是衡量一个人工作优劣的主导因素,因为业绩是创造生产力、创造财富的重要指标。
  ——关于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与会者认为,建立一个适应当代出版事业发展要求、符合编辑人才培养规律、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构建编辑人才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合理、全面;二是多维度原则,从德、才、能、绩等多方面评价;三是差异性原则,根据编辑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同、职责分工不同、工作目标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估内容和指标;四是公正性原则,如防止把编辑创利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等;五是个性化原则,把握编辑劳动的本质和个性化劳动特点;六是合理性原则,合理地制定指标,使评估绩效趋于真实合理;七是动态性原则,把编辑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此外,还应注意评估标准的“柔性”和“刚性”相结合、“标准”与“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编辑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其终极目的是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合理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让优秀的编辑人才脱颖而出,在未来的竞争中以人才优势而赢得主动。对于编辑职称的“考”与“评”问题,考试合格,只能说具备了潜在的生产力,而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要看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对高级职称先考后评,要注意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性,处理好考与评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即按照编辑工作的规律和从业人员培养的目标与成才规律,制定相应的细则。评定正高应以评实绩为主,参考或兼顾知识考核成绩,并可增设论文答辩环节,以达到真正的选优目的。有的学者说,考试能考出合格编辑,但难以考出优秀编辑,优秀编辑人才是在实践中“炼”成的。
  ——关于培养编辑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与会者认为,培养编辑人才需要明确的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我国编辑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二学位等不同的层次。其特点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比较系统,对形成学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很有助益。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一是研究性人才,一是技能型人才。但总体上是一种通才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差,加上实践训练不足,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有一定脱节。职业教育是出版单位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对在职人员进行的业务培训。近年来,配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这种教育从实际出发,重在编辑出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职业教育针对的是已在编辑出版岗位工作的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无论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都应培养有文化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编辑,有创新能力的编辑,有理论修养、实践能力,既懂编辑出版业务,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不少学者呼吁开办编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因为它是加快培养急需人才的一个途径。鼓励编辑在职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也是促进编辑出版人员成长的途径。培养编辑人才的办法有多种,编辑成才之路有多条,有岗位业务培训,有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有“自学成才”等。有的学者认为,培养编辑人才关键在放手。编辑成才之路,是一个颇为复杂且需要探索的课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培养主体的制约、成长主体的制约、客观环境的制约、国家形势的制约、时代走向的制约,等等。实践证明,放手让成长主体去独立探索,独立完成一项全过程的工作,是促进编辑人才成长的一条途径。从概率上讲,早放手早成才,晚放手晚成才,不放手难成才。
  ——关于编辑人才成长的环境。与会者认为,有的出版社编辑在适应市场方面成长很快,有的出版社编辑一直止步不前。最关键的原因是,有的出版社为编辑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与氛围,而有的出版社没有相应地为编辑的成长提供条件。有的学者认为,转制使编辑的生产力获得了相对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策划编辑、组稿编辑和文字编辑、技术编辑的分野,也有了项目经理的尝试,为数不少的出版单位还把编辑的报酬、待遇与其编辑策划的图书等出版物在市场的销售情况直接挂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转制不能代替编辑,即使是成功的转制也不可能必然地导致成功的选题。转制只是从制度层面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和编辑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只是为编辑注入了追求高质量策划和文字工作的动力,但编辑能否策划出高质量的选题,能否加工出高质量的书稿、文稿,还要看编辑对书刊出版自身规律的掌握及对策划艺术和文字技能的驾驭功力。为编辑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必须转变几个观念:一是转变伯乐与千里马的观念,靠制度选人;二是转变平均主义的观念,向高端人才倾斜;三是转变论资排辈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四是转变求全责备的观念,用人之长;五是转变“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观念,从多方面关心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