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编辑人才培养管见

作者:张 莹




  编辑在出版社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已被出版行业广泛认可。如何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编辑人才,是许多出版社积极探索并不懈努力的核心工作,也是出版社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市场中的制胜法宝。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编辑人才。
  
  一、夯实编辑的业务基础
  
  编辑的学习培养应当贯穿编辑生涯的全过程,因为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出版市场和出版形势,使自己始终保持优势,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在这里,我要着重谈谈对新编辑的培训与培养。
  首先,出版社应建立系统有序的编辑培训体系。十年前,笔者刚进入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是按照“师傅带徒弟”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方式,从选题策划、组稿到编辑加工,甚至发稿单的填写等都是由老编辑言传口授,因此自己感觉进入角色十分缓慢,基本功也不扎实。令人羡慕的是,现在的许多出版社已经按照正式颁发的新编辑培训办法对编辑进行培训。此办法是按照出版工作流程,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出版知识的系统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编辑全面施教。整个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两个阶段。岗前培训包括出版部、发行部和校对科三个部门的相关知识培训,此阶段历时9个月,然后才能真正进入编辑岗位进行为期6个月的见习期培训。各个部门都有具体的培训内容和严格的目的要求,被培训者在任何一个部门培训结束时,都要接受考核,只有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部门培训。全部培训过程结束后,编辑对整个出版流程有了完整的了解,对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图书印制流程与成本核算、图书营销与市场推广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就为以后编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高素质编辑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其次,出版社要积极为编辑提供学习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已经开始重视对编辑人才的培养,因为它们懂得“竭泽而渔”式的用人方式势必会影响出版社的长远利益,所以在提高编辑素质和能力方面总是不惜金钱,不吝时间。出版社不仅应为编辑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而且应为自愿学习深造的编辑提供便利条件。在培养编辑方面,出版社应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多样化地为编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如,通过“请进来”,即邀请社外有关出版和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是通过“送出去”,让编辑参加本行业内的培训;组织编辑参加书市、各种图书展览和相关专业会议,拓宽他们的视野。另外,出版社还应专门制定编辑在职学习的管理办法,鼓励编辑在职进修,通过报销学费、带薪休假等措施,尽可能地为编辑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上述措施主要是针对新编辑的,但其中许多对老编辑的培养也适用。
  
  二、激发编辑的工作激情
  
  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尤其对编辑来讲,只有长久地保持一种激情,才能拥有敏锐的眼光和活跃的思维,才有可能在选题策划时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并始终对工作乐此不疲。笔者认为,出版社对编辑的激励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职工要保住自己的职位,只需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由此可见,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出版社,对编辑工作的激励最通常采用的是“工资+奖金”的办法,编辑的奖金与所编图书的销售情况挂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动编辑积极性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一定要以科学、公正为前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编辑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取得效果。另外,在奖励的同时,处罚也同等重要,二者是激励的“左右手”,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依存。只重视奖励这一个方面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其实,有时候处罚比奖励的效果更好,比如,有过一次转岗或下岗经历的人往往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所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应当是奖励与处罚并存、激励手段与约束机制共生。
  二是尝试多样化的激励手段。虽然物质激励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精神激励同样重要。出版社应努力挖掘编辑的内在精神动力,使他们产生要把工作做好的强烈愿望,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施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其实,出版社在激励方式和方法上是大有文章可作的。比如,建立带薪休假、医疗养老保险、职务补贴等制度,关心职工的生活和健康;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内气氛,广泛开展思想交流与沟通,形成职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营造宽松的编辑环境,对编辑实行弹性管理,给予其一定自主权,以利于编辑能力的发挥;解决好编辑之间、编辑与其他职工之间的分配矛盾,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编辑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措施看似千差万别,但目的和效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编辑的工作激情,使编辑尽可能地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培养编辑的良好素质
  
  作为新世纪的编辑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编辑的基本功和编辑业务以外,同时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出版社理应重视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编辑是身在第一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因此,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编辑应爱岗敬业,认真钻研编辑业务,努力提高编辑能力;在书稿的处理上应自觉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要树立精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把图书质量关;要忠实地为读者服务,在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对作者的书稿,不轻易“大砍大杀”;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廉洁自律,坚持以质取稿,不采用人情稿、关系稿,不买卖书号,不搞权钱交易;要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树立编辑和出版社的良好形象,等等。这些都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需要不折不扣地遵守的。
  其次,要努力培养学者型编辑。编辑应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特定领域内或对某一学科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实,现在许多编辑尤其是科技图书编辑一般都学有专长,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具备与本行业专家“对话”的能力,但仍需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抓住行业信息,开发出比较“专”的选题,从而在越来越细化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开辟自己的立足之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大出版社的编辑本身就是学者,他们都能对书稿做出正确的评估,并能很好地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
  再次,编辑应具有创新素质。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个创新的活动,从选题策划到联系作者,从组织稿源到编辑加工,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编辑的创新意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出版社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编辑必须让自己的思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善于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从而果断策划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图书,赢得进军市场的主动权。编辑只有思想不断创新,才能使其策划的图书更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同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最后,编辑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就是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编辑工作要面对各方面的关系——与作者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与印刷厂的协调、与发行商的沟通、与专家学者的接触,甚至包括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更像是一名社会活动家,要与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具备良好的亲和沟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编辑得体的语言、大方的举止、温和的态度,能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如果再加上真诚和坦率,就会打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以后的合作便会得心应手,甚至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娴熟的社交能力也是编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一个好编辑的成功培养,绝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磨练,厚积才能薄发,锻炼方成真钢。因此,要真正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无论是出版社,还是编辑自身,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谢永玲.提高图书质量重在编辑素质.中国出版,2003(12).
  [2] 贺剑锋.出版社激励机制的六项原则.编辑学刊,2002(5).
  
  (本文系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交流论文)
  (作者单位: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