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辞书质量技术保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作者:乐嘉民




  
  (四)关于机构、组织
  
  辞书涉及的历史事物,都要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这也是衡量辞书质量的指标之一。某些观点、事物的发展,还比较容易引起编者和编辑的警觉,但涉及国名、地名、校名、机构名等的变化,就很容易被忽略。
  中国的一些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名称较多,使用其名称时误用的也不少。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名称仅适用于1959年以后,在1921年及1928—1956年间应称“交通大学”,在1957—1958年间称“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因此,如说“19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就不妥当了;另外,“196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的说法也是不妥的,因为,1960年“交通大学”的称谓已不复存在,此处所提语焉不明,不知是上海交通大学还是西安交通大学。这一类的问题很多,如“北洋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唐山工学院”(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前者自1895年始前后共有7个名称,后者自1905年始前后共有10个名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不胜举。总之,编辑在审核书稿时,要注意符合历史性,不能用后来才使用的名称称谓尚未产生的事物;同样,也不能用原来的名称,称呼已经更改名称的事物。在辞书中,类似的这些审核工作量相当大,而一般的编辑受知识面的局限很容易把它忽略。要将这类质量问题处理干净,可以把历史上一些名称有变化的机构和组织名,按时间序列经过整理后录入到复核数据库中。利用辞书质量技术保障系统来审核书稿,计算机就可以自动搜索有关内容,并由编辑来审核处理。这样处理稿件,不仅相当快捷和容易,也不容易出现疏漏。
  
  (五)关于国名、地名
  
  辞书中凡涉及国家名称的使用,须十分慎重,否则就会产生质量问题,有的甚至是政治性的问题,会引发国家间的纷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世界政治风云大动荡的年代,苏联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纷纷解体,分解出许多独立的国家;也有的重新进行了组合,如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合并,今后凡涉及此,国名宜用“德国”;有的与我国建交后,我国对其国名的称呼也有了变化,如南朝鲜于1992年8月24日与我国建交,因此,凡文字中涉及这以后的南朝鲜,应改称“韩国”,全称“大韩民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的名称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凡涉及这些国名的,都要谨慎处理。
  此外,一些地名也有变化。如“列宁格勒”这一地名,它自1703年建立后直到1914年7月间称“圣彼得堡”,1914年8月到1924年1月25日称“彼得格勒”,1924年1月26日到1991年6月13日称“列宁格勒”,1991年6月13日后又改称为“圣彼得堡”。因此书中凡涉及这一地名,一定要注意与当时的历史名称相一致。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很快,行政区域的名称变更较多,省、直辖市级的,新设立了海南省和直辖市重庆市;撤县建市的就更多了,如江苏省南通县,现改为通州市,浙江省奉化县,现改为奉化市,上海市的宝山县和吴淞区合并,改设宝山区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此外,还有历史地名与今地名的对应关系等。因此,在书中凡涉及的地名,一定要注意核对,看使用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用新的名称(参见图2)。
  
  由于需要复核的国名和地名相当多,有些还在产生新的变化,因此要求一般的编辑记住这么多的需要复核的内容,难度实在太大。而利用辞书质量技术保障系统,就可以将这些必须注意的国名和地名等关键名词,经过资深编辑的整理后,录入到复核数据库中,再通过计算机对辞书进行全文检索,并由编辑比对复核数据库进行识别、纠正。
  
  (六)关于词目表、索引
  
  词目表和索引是每一部辞典必备的附件。以前,辞典的词目表和索引都是人工制作的。对于一部收词几千条的辞典来说,发稿前需要由编辑根据稿件正文的编排顺序来抄录这几千条的词目表,然后由排版公司进行录入、排版,最后还要根据校样正文来填写词目所在的页码。而在编辑和作者的读样过程中,正文词目的删改是常有的,但在词目表和索引的校样中所有这些删改过的词目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改动,总会有一些漏处理的,使正文跟词目表和索引中的词目不一致而产生了辞书的质量问题。
  索引制作就更复杂了,由于制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发稿时就要做准备工作。例如,按原来传统的做法,由索引制作人员将手抄词目表的复印件按正文词目顺序编号,裁剪后制成卡片,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则,如笔画、拼音或四角号码等编排,再另外按索引的顺序编号待用,并抄录一份这几千条索引的文本供发排用。再打乱卡片,将其按正文词目的顺序编号重新排好,并依次填入词目在正文中所在的页码。然后再按对应的索引顺序,将卡片重新编排,根据卡片上的页码过入到相应索引的校样中。如果一本辞典中有几种索引,则需要进行几次编排和填码。这种传统的索引制作,历经了制卡、标记、编号、编排、填码等多道工序,费时费力不说,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不是索引中的词目多出、缺漏或与正文中的不一致,就是该词目在正文中的页码不对。
  为了保证辞书的词目表和索引的制作质量,可以将改定后的排版文件转换成正文数据库。在正文数据库中,每一条条目是一条记录,所有的词目在校样中的改动,及其条目的页码所属,都是唯一的。然后按照辞书质量技术保障系统的程序指令,利用正文数据库中预先设定的字段,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可以快捷而准确地自动生成辞书的词目表和各种索引。这样的制作,省却了编辑发稿前抄录词目表、索引制作人员编排各种索引的工作;裁减了出版社索引制作人员的编制(通常有三到四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缩短了因制作索引而迟延的出书周期;同时也确保了辞书词目表和索引的质量。
  综上所述,出版高质量的辞书,除了对一些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大方向问题要加以充分的重视外,对一些影响辞书结构性方面的问题也同样不能忽略。为了实施精品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多出版高质量的辞书,就必须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这是出版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整个编辑队伍的素质不可能整齐划一,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有部分编辑达不到素质要求或在某些工作环节上达不到质量要求,就很可能会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辞书出版,就会影响出版社的声誉。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辞书质量控制方面,不断创新,追求实效。像目前所有的医疗专家诊疗系统一样,出版社要整合资深编辑几十年来的辞书编辑加工的经验,将其转化成数字化的方式与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目前的图书质量体系增加安全屏障,不仅要研发、应用辞书质量技术保障系统,而且要通过创新、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