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书评三十六计

作者:潘国彦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后来作者又写了第三本书,仍然再寄给总统,这次总统干脆不予理睬。作者又抓住了把柄,在报上大肆宣扬说,这是一本总统都不能确定的书。出于好奇,这本书被很多人追寻。这个段子虽然是人们编的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书评特别是名家书评对于销售的重要性。
  
  一、书评的作用
  
  我们当然不能像上述段子所说的那样急功近利地对待书评。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书评的作用呢?资深书评家伍杰认为,“书评是出版的影子,是图书的灵魂,也是出版文化的旗帜;书评是宣传领域的重要思维活动,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书评既然如此重要,我们不妨专题研究一下如何写书评,特别是名家如何写书评。
  确定这个主题之后,真正动起笔来却感到难以下手。因为有关书评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据王余光、徐雁两位教授在《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中不完全的著录,现在能见到的书评图书(截至1992年已出版的)就有一百多种,近十几年新出的书评集也有数十种。显然在一篇短文中根本不可能概括出各家的精义。于是决定选用伍杰、徐柏容、吴道弘选编的《中国书评精选评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为研究文本,探索人们特别是名家如何写书评。这本书共选书评作者77人,收入文章130篇,时间起自五四时期,下迄1995年,内容包括文史哲经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书评,无论作者还是所评图书,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饮后确实有一种开窍之感,因此试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与读者分享。至于为何取《书评三十六计》作篇名,只是借用成数,不必细究。
  
  二、因书而异的书评模式
  
  *以序言作书评,可以评书,也可以评人,还可以泛论学问。
  蔡元培于1918年8月为胡适新作《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作序,总结此书的四大特点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蔡元培主张借用编西洋哲学史的经验,叙述哲学史不必都从三皇五帝开始,而是从历代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作为切入点,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开放的。
  同样以序言作书评的还有叶圣陶为《文章评论》写的序。这篇文章着重说明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文章评论的意义和方法。文末更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不能完全仿照,看学生的文章首先要看立意,立意如有不妥必须指明,然后再改文章,这就抓住了作文的要害。如此写书评,已跳出一般行文的常规,而是指导教师如何批改学生作文,很有指导意义。
  *为读者答疑解惑,发挥书评指导阅读的重要功能。好的书评总能引导读者向着真理、向着美好理想前进一步。
  20世纪50年代初,《牛虻》一书曾经震撼许许多多中国青年的心。革命家玛志尼创立了“青年意大利党”,他抱着复兴意大利的宏愿,却不依靠群众,主要想以密谋方法取得政权。而牛虻正是青年意大利党的一分子。牛虻英雄无畏的斗争精神深深打动了人们,但是他走的革命道路却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今天如何认识牛虻这个人物呢?韦君宜写了《读〈牛虻〉》一文,全面评述了牛虻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出应该向牛虻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比如对革命手段的选择,对爱情的态度,等等),对青年读者发挥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对古典名著的评析是常见的一种书评,由于书评者的思想和学养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见解,读者应从中辨别,才会得益。
  老舍写过一篇名叫《〈红楼梦〉并不是梦》的书评。他鲜明地指出:(一)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二)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三)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这些观点反映了红学研究中的主流思想。这篇书评写于1954年,至今读来仍觉得言之成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论长篇小说离不开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介绍,离不开语言特色的评介,除此之外还应该说些什么呢?
  萧乾评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别有一格,可说是跳出小说评小说,这篇写于1949年2月的书评把主题升华为如何去投身革命、掌握先进思想。萧乾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而把作者称为“持有地图的旅人”又有“最丰富的生活知识”,所以写出了好作品。他指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对于今天仍站在革命圈子外面的,它昭示怎样去掉不必要的戒心,同时,消灭苟且心理,从自己的生活里,去寻找革命的道路。”这就深刻地点明了这部小说的积极意义。
  *短篇小说往往以小见大,含有深意。如何评短篇小说,是个难题。
  叶圣陶评鲁彦的短篇小说集《柚子》,只用了不到500字,却评述了作者的笔调、文字、风格,描述出作者的灵魂,实属不易。书评在写法上有分有合,先是选几篇短篇小说逐篇点评,然后再综合写出作者的灵魂和风格。叶老评述鲁彦小说的特点是:“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的,有时带点滑稽,但骨子里却是深潜的悲哀,近乎所谓‘含泪的微笑’”,“成一种自有的风格”。这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新诗评论,这是很难写的一种。诗言志,但更多的是抒发情感,对诗的理解可谓人言各殊。
  新诗很难概括出一个情节,书评必须首先引出作者最有代表性的诗句,然后加以品评。胡适是五四时期新诗的倡导人之一,对新诗自然有较多的理解。他认为康白情的诗好就好在“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他有敏捷而真确(原文如此——引者)的观察力,有聪敏的选择力,他的诗“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异乎人的美”。对俞平伯的新诗,胡适则直率地批评为“晦涩难懂”,其原因是“他偏喜欢说理……偏要想兼作哲学家;本来极平常的道理,他偏要进一层去说,于是越说越糊涂了”。俞平伯乐于接受这样的批评,此后鲜有新诗发表,却专心去作红学家,这是读者之幸。
  *名人书信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往往能流露真情,体现人生观、世界观。评论名人书信需要由文及人。
  阿英评《周作人书信》就是一篇尖锐的书评。文章写于1935年,其时周作人尚未沦为文化汉奸,但他的人生观已完全与烽火岁月脱节了。阿英指出:“从作为五四时期的战士时代,逐渐的把自己的生活转到完全脱离开了‘现实’”,已经“被历史的齿轮毁弃了”。作者揭示周作人的思想正在走向颓废,也预示着他的未来将走什么道路。可谓一语成谶,击中要害。
  *科技书评相对而言比较少见,由有关专家介绍科技佳作不但具有说服力,而且也是进行科学普及工作的极好形式。
  刘仙洲写了一篇《介绍〈天工开物〉》的书评。概括这部古代科技名著的五大特点是:(一)在三百多年前出现这部有关农业、工业的科技书是难得的著作;(二)富于科学精神;(三)富于实用精神;(四)重民生而轻奢侈的精神;(五)重实学而轻虚文的精神。文末还介绍了这部科技古籍的版本情况。这篇科技书评跳出了就科技谈科技的陈套,突出了这部科技古籍的人文精神,可谓独具慧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