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合理调配 普遍查看 详略得当

作者:米 戎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宣布把2007年定为“全国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对出版社来讲,“图书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应该成为从业人员的共识。本文所指图书质量检查工作是指图书在完成加工、校对生产流程后走向流通之前所做的质检工作,是图书生产过程中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图书质量监控要“关口前移”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何做好图书质量检查工作,体现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呢?通常,一份质检清样少则十几万字,多至几十万字,如果逐字逐句检查,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一般做法是随机抽取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质检,它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检查的速度,体现一定的公平性,但是检查的面就小了许多,甚至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差错漏网。我们的做法有所改变,概括起来就是:合理调配,普遍查看,详略得当。即在尽可能通览全书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错漏隐患。几年来我们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操作,效果颇佳。
  
  一、合理调配
  
  合理调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管理上,要科学、合理地调度待检的书稿。我们体会到,质检工作效果与所给时间成正比(原因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不太忙时还好说,可以按部就班地工作,但遇到稿件扎堆且都是急件时就必须视具体情况,分轻重缓急地做好安排。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及时与编辑进行沟通,协调好各方关系,以期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关系理顺了,自然就会心态平和地工作,这是做好质检工作的外部基础。二是在自身调节上,调整好情绪,不受或少受外界及自身不良因素的干扰,掌握自身生物钟的规律,用心营造自己工作的小环境,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这是做好质检工作的内部基础。
  
  二、普遍查看
  
  普遍查看是指从头至尾翻看一遍质检清样,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检查书稿在体例上是否有明显的硬伤,如版式、字体字号、序码、图表、标题、书眉等。二是对书稿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翻看不等于只翻不读走过场,而是强调三个同步:手在翻,眼在看,脑在转,最后形成思维判断。在普遍查看的过程中做好三个同步,就能多发现一些不规范的技术性差错,如一些推导、运算、证明过程及算式、表达式等的错误就是这样发现的。通过普遍查看,间或可以发现一些大问题。如一提到科技类书稿,不少人认为只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不会有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次笔者在翻看一份高等数学的清样时,发现有一道习题是这样出的:“某人每天早晨从住处开车至工地上班,路上经常超速开车,这样就要受到交警的拦阻并被罚款。根据图中所给的该人开车上班很可能碰不到交警的各条线路情况,试问该人应选择一条什么路线,才能使其从家出发至工作地,路上碰到交警的可能性最小?”不可否认,该题实用性相当强,称得上是“学以致用”,只可惜在客观上起到了助长人们蔑视交通法规的坏作用,是国家出版法规和交通法规所不允许的。
  
  三、详略得当
  
  如果说普遍查看是对书稿多角度把握、全方位注意的话,那么详略得当就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重点检查。
  对非正文部分,如扉页、版权页、前言、序、目录、后记、文后参考文献等,必须逐字逐句通读检查,而且这些内容必须对照着读,看书名、作者等同一信息表述是否一致;目录部分要以正文为准,确保是正文的“复印件”。
  对正文部分,我们认为有些内容不但要详细看,而且必须精读,对社科、政论类书稿尤要如此。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关注书稿内容在观点、引文、表述等方面是否存在差错。结果显示,这类差错通常要占很大比例。它们表现形式各异,有时只存在于一两句话中,而且大多是隐性的,需仔细甄别。吕叔湘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凡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我们必须仔细分辨隐藏的“不保险”成分。
  第一,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必须精读,即质检时要有政治敏感性。有份清样,在分析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时说:“中国经济的分配模式有利于外商和少数特权者,而不利于普通劳动者,并导致剩余价值境外溢出,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贫富差距不仅较大,而且发展迅速,其速度举世罕见。”显然,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且贬低了国家形象,实属作者个人化的偏见。
  有时还要斟酌作者的用意,找出不当的表述。有位作者自述道:“说真的,除了教委领导外,我第一次接触了上级机关市委宣传部的××和××处长。别的领导概不认识我。以后他俩没少在市委主要领导面前替我说好话,这才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下子从市高中校长到××大学做校长。”这段表白在客观上给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是作者只是靠拉关系、走后门当的校长;二是党政机关选拔、任用干部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及程序行事。这种表述不但贬低了自己,也贬损了党政机关。这是作者不曾料到,也不想得到的结果。事实上,作者完全是靠真才实学而得到提拔重用的,这在书中不难得到验证。后来提请编辑做了文字处理。
  另外,前面提到的数学习题的例子也提醒我们,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并非社科类图书的“专利”,检查科技类书稿时也不能放松警惕。
  第二,涉及港澳台、新疆、西藏等有关我国国家主权的内容,要当心。如“台湾某总校长主张,政府应推动大学分类,给足研究经费”,这样的表述比较敏感,可以把“政府”改为“行政当局”。对这类问题,可以借助校对软件对“台湾”、“香港”、“澳门”、“西藏”等词进行检索,然后视具体情况有效消除这方面的隐患。
  第三,对伟人及国家领导人的引文存有疑问时,要核对权威的版本,确保准确无误。我在质检中读到一句引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话,大吃一惊,毛泽东怎么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呢?该引文是这样的:“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核对原著,原文应该是:“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引文残缺导致意思大相径庭。
  第四,对史实性的内容不可大意。书稿中以讹传讹的现象并不鲜见。“1970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向中国领导人表达愿意与中国方面私下接触的愿望,并在不久后的一次外交宴会上,第一次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作者在深情回顾“乒乓外交”历史时的一段叙述,但关键人物有误。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是叶海亚·汗,而不是齐亚·哈克。齐亚·哈克是在1978年首次就任该国总统的,1985年获得连任。因此在1970年,他是不可能以总统身份出现的。有趣的是,我们上网查证时,发现有一些相关内容与作者所述如出一辙。由此说来作者也许是犯了以讹传讹的错误。这就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网上的信息也有良莠之分,引用时要擦亮眼睛,以分辨真伪。
  第五,分别述及的同一内容,需要注意前后口径是否一致。如一份质检清样第2页中说“1793年英国派马戈尼率团访华”,而在第21页中说“1794年英国马戛尼率团访华”,同一件事情,人名和年代却不一样。还有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某质检清样第275页说“她是一位严厉而慈祥的母亲”,而在紧邻的第276页中又说“她生活中有很多难以补偿的缺憾:她结过婚,但却没有生儿育女”。作者在组织内容时照应不周,前后提法不一致,使读者无所适从。我们体会到,要想发现此类问题,就要对看过的内容有意识地记忆,以期对同一内容信息产生条件反射,两相对照,矛盾的说法自然就现原形了。
  第六,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病句保持相当的敏感。“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决定编写《东北大学校志》,第二卷的编写时间是1949年2月至1987年12月。”这句话字面上反映出的信息是:历时38年,终于完成了《东北大学校志》第二卷的编写任务,但是这并非作者的本意,作者其实想要说明《东北大学校志》第二卷所涵盖的时间范围是1949年2月至1987年12月。句式杂糅引起概念错误,以致词不达意,产生歧义。又如,“我国早在南宋就已经有了审计院,隋唐以来政府的审计制度就已日益健全。”从朝代更迭来讲,隋唐在先,南宋在后,“早在”二字用得令人费解。由此可见,质检人员掌握一些修辞、逻辑知识很有必要。
  上面所说的有针对性的查看强调的是有意注意。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无意注意的效用。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上努力的“注意”。对质检人员而言,是一种建立在长期工作基础之上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常常能收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奇效。我们应自觉地培养无意注意的习惯,完工后不妨再信手翻翻清样,说不定又能发现什么疑问。
  “合理调配,普遍查看,详略得当”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图书质量检查工作无论是放在编辑加工环节之中,还是放在清样付印之前,都必须认真抓好,它是图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履责、守土尽责,保证图书质量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