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现代编辑的楷模叶至善先生
作者:吴道弘
三
至善先生在编辑和写书的同时,为图书写下了大量的序跋文字。应该说,至善先生写序跋文字的指导思想,是与他的编辑观一致的。他在《我是编辑》一书中就说过:“编辑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读者,一切工作都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在他凝练平实的序跋文字里,充溢着宝贵的编辑思想,对于图书编辑如何正确认识序跋的意义和作用,大有裨益。自然,对于爱书、评书和藏书的人们,也是值得阅读的。
至善先生绝大多数的序跋文字是在编辑圣陶先生文集和单行本时写的,这部分大致占了他全部序跋文字的一半。这对于研究叶圣陶,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至善先生对自己编辑或写作的图书,也要写下字数不等的序跋,作为跟读者的诚恳交流。即使是寥寥几百字,也是倾注着热情,给人以亲切感。他总是想着读者,要为读者阅读时提供必要的信息。
他在为父亲编辑的《叶圣陶序跋集》(1983年三联书店出版)写的《编后琐记》中说道:
收集整理父亲的散文,其中序、跋、前言、后记之类很不少,于是决定把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编成这本《序跋集》。我们知道有些读者特别爱读这样的书,因为由此可以增长许多有关书籍的见识。某书是怎样写成或编成的?怎么出版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阅读它?作者或编者是怎样的人?诸如此类,从专收序跋的书中就可以得到解答。还有一种情形。有些书出版已久,印数很少,流传不广,已经极其罕见了,却从专收序跋的书中得知了那些书,而且感到了兴趣,引起了欲望,就竭力搜访,务必一读为快:这也是爱好读书的人惯常的事。此外,阅读某一作者撰写的所有序跋,可以了解他的见解、主张、兴趣、爱好以及交友;这是知人论人重要的凭借。所以,有些读者爱读专收序跋的书。
这里具体说明了图书序跋的意义和作用,对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重视序跋文字有很好的启示。至善先生在这篇后记文字结尾,又有一段精彩的话:
编完之后再看几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序跋之类的文章父亲写了不少,可是在一段时期内,就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30年间,为别人的书写的,一篇也没有;为自己的书写的,也仅仅是简单的说明。这个现象反映了出版界的风气的转变。确然有一大段时期,出书不讲究撰写必要的序跋;甚至重印解放以前的书,把原有的序跋都抽出去了,剥剩一个光身子。近来又似乎过分重视序跋了,不管什么书,都得穿戴齐全了才让它出场跟读者相见。如果研究起出版史来,序跋的变迁倒也可以作为一个题目。
至善先生倒是为编辑出版史研究者开了一道研究课题。值得高兴的是,小沫女士正在编辑《叶至善序跋集》,相信这也是一本出色的散文集子,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这本书的早日出版。
四
作为著名的科普作家,至善先生几十年来为我国广大青少年创作了许多优秀读物。尽管他自己不太喜欢人家称他为少儿科普作家。事实上,叶至善在科普界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首先对科普编辑工作有重大贡献。最先把相声、小说、戏剧等形式移植到科普创作中。1956年,《中学生》上发表的《一对好伴侣》,就是作为责任编辑的至善先生倾注心血编辑加工的力作;还特地标明“物理学相声”,便是创新的尝试。至善先生在编辑工作中还善于发现和培养新人,一贯扶持、鼓励作品创新。
1957年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失踪的哥哥》,以故事构思奇特,富有科学的想象力,成为我国科幻小说在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1985年出版的《梦魇》,是至善先生和子女三午、小沫共同创作的。这部写外国科学家传记的著作,在科学与文学结合方面,有突破性的意义,特别在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方面,十分成功。1988年出版的《竖鸡蛋和别的故事》是至善先生的科普文选。他为这本自选集写了长长的后记,取名《与同道们谈心》,其中说:“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我打从1945年开了头,四十年来约摸写了一百来万字,我想借选编这本文集,给自己结一下账,在科普创作方面作个交代。”因而他在后记里清晰地介绍了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体会,以及编辑体会。这对少儿科普作者和编辑来说,无疑都是很有价值的。应该说,至善先生的科普创作思想和实践,是他的编辑思想和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传承父亲圣陶先生编辑思想、教育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叶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冒昧写了上述文字,作为纪念。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耿丽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