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提高编辑产品质量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李东东




  保证出版物质量,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读者的权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业的繁荣,是新闻出版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事。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2007年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目的就是要通过下大气力,扭转出版物质量下滑的局面,同时引导出版工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出版物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新闻出版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出版水平。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复制、发行工作的前提和龙头,任何稿件都需要经过编辑人员之手,才能成为出版物。因此编辑工作是出版物质量好坏、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近些年来,新闻出版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都离不开编辑的辛劳与奉献,离不开编辑的拼搏与创新,值得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目前少数编辑素质不高,专业能力跟不上,尤其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出版行业内仍然存在违反编辑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和编校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些行为和现象损害了出版事业,坑害了读者。因此,亟待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将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确保出版物的方向。编辑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是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编辑应当始终将社会责任意识放在编辑工作的首位,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价值,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政治洞察力,以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神圣职责。在实践中,编辑应当自觉强化奉献意识,坚持文化的纯洁性,把提高出版物质量作为自己的根本要务,从而以自身的积极努力,有效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正确引导读者的文化消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
  要以创新意识推动出版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传媒业实现创新的任务日益紧迫。编辑工作者要迅速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努力使自身知识结构的多维性与知识容量的丰富性相得益彰,通过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密切关注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新需求,选编出体现时代精神,高扬时代主旋律,迅速及时地反映科研、学术界的新观念、新成果、新问题的优秀出版物,推动出版业的不断发展。
  要以质量意识促进出版业的繁荣。无论社会责任意识还是创新意识的树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质量。编辑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是编辑工作努力的最终方向和奋斗目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编辑人员特别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高质量的出版物参与竞争,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将质量意识贯穿选题、组稿、审稿、编稿、校对等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精品,促进出版业的繁荣。
  提高出版物质量,是党中央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赋予新闻出版界的重要使命,也是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心愿。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是迎接2008北京奥运的关键之年,广大编辑工作者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应当将“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作为目标和追求,通过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举全行业之力,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安排部署,响应《致全国编辑工作者的倡议书》,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把出版物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