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老书大可新做

作者:周 平




  我在近几年的编辑工作中不断碰到一个新问题:一批曾经为出版社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丰厚经济利益的“老书”,有的版权到期,有的呈现滞销状态。这些老书的滞销真的都是因为内容陈旧、过时了吗?并不都是。从大量内容相似的图书不断上市并受到读者的欢迎来看,一些老书的内容魅力依旧,只是编排方式老了,图书形态陈旧了,不受读者欢迎了。面对新成长起来的一茬茬读者,面对迅猛发展变化的图书市场,“老书”失去了生命力。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废弃这批老书,另起炉灶,重做新书,还是“老书新做”,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呢?我以为,为了保住出版社的老书版权,保住优秀的作者资源和图书品牌,老书大可新做。
  
  一、“老书新做”的必要性
  
  “老牌”的优秀出版社都会有一批“看家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五六十年代的“三红一创”,八九十年代的“李自成”,还有如《历代诗歌选》、《历代散文选》、《西方美术史话》等一批普及性读物。这些书曾经为出版社带来了广泛的知名度、广大的读者群和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但现在销售都不理想。怎么办?出版新的品牌书当然是一种选择,而且出版社要保持优势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品牌书。但是做新品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约稿到出书需要好几年时间,高水平的作者也越来越难求,而且最终能否树立起品牌仍需接受读者和市场长期的检
  《西方美术史话》新版(左,16开本)和
  旧版(右,小32开本)封面验。相比之下,老书新做比较切实可行,尤其是文化知识读物和工具书。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加德纳世界艺术全史》,该书在美国1926年第l版印刷,到现在已经修订到第12版,80年中修订了十余次,目前仍是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每次修订都会有部分的“伤筋动骨”,包括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日益扩大的艺术与学术研究范畴,增加章节,增加图版,运用最新的制版印刷技术,等等,不断提高书的内在质量和装帧质量,使得该书存活了近一个世纪而不衰。再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人员为香港培生出版有限公司编写的《朗文中文新词典》,从1993年初版至今已近十四年,其间大的修订有两次,增加的内容包括百科知识、谚语和语文知识、成语典故、文化专题,并从香港中小学课本中挑选近两千条课文引例,等等。每修订一次,词典便更贴近读者和市场,因而词典在香港图书市场具有了持久的竞争力。
  由此看来,扎扎实实地重做原有品牌书,收获的是持久的市场和知名度,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出版新的品牌书和重做旧的品牌书应该并行不悖。
  
  二、“老书新做”选择的标准
  
  不是所有的老书都适合再制作,那什么样的图书可以选择“老书新做”呢?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中,我体会到:这些书必须具有优秀的文化内涵,具有出版社鲜明的品牌特色,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它们的特点是:
  
  第一,再版多次的、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图书。如《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等。这套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套配有插图的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普及读物,在十余年中曾经再版8次。这类普及性读物老少咸宜,比如现在有许多老年人退休后喜欢学学画画、练练字,就会选它们作为入门书。
  
  第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民族素质具有深远影响的图书。如出版80年代的《诗词例话》、《小说例话》、《文章例话》等。这套书以优秀的诗词、小说、文章等作品为例,进行深入浅出的点评,是进行作品阅读指导、普及文艺理论知识的优秀读本。这些书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看家书”,目前市场上已经成为“稀缺”品种。
  
  第三,作者资源珍贵的图书。如《西方美术史话》、《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等。《西方美术史话》有极高的知名度,很多人是读着这本书成长的;这本书的作者迟轲先生年事已高,再约他创作一本新书已不太可能;该书自1983年第1版发行到2001年,共再版11次,累计印数31万册。如果不重做,它就会自行消亡。类似状况的图书,中国青年出版社至少有百余种,这是一笔巨大的品牌财富。
  
  第四,具有出版社鲜明品牌特色的图书。中国青年出版社一贯坚持的出版宗旨是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坚持经典读物普及化,普及读物精品化。如《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这套书,它以爷爷在暑期给小孙子讲故事的形式,每天一段,讲述了跨度上千年、内容浩繁的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读来轻松有趣,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这套书十几年间不断再版,并被台湾一家出版社购买了版权。
  
  第五,具有较高知名度、读者市场稳定的图书。如《凡尔纳选集》,这套深受青少年欢迎的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使得中国的几代人都知道了科幻的神奇,知道了凡尔纳,知道了许多科幻故事若干年后竟然成为最新的科学发现。
  
  三、老书新做的方法
  
  选好适合重新做的品牌书后,就要研究重做的方法了。根据不同书的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重做方法。
  
  1、调整内容与结构
  《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原来是一本小32开的辞典,共110万字,目录按部首笔画排序,后面附拼音索引,全书由术语编、人名编、作品编、工具编四部分组成。书的内容全面,分类科学,词条撰写也较严谨。缺点是读者对象不够明确,收词过多,许多条目专业性过强,篇幅太大,看似权威,实则不够普及;开本太小,内文通栏排列,不易于阅读;书中没有一幅插图,信息量不够,也不符合当前读者喜欢读图的需求。于是,我找到该书主编,与他协商将该书改造成图文并茂、面向学生的普及性工具书。主编为此买了全套的中学语文课本,根据中学课本的知识范围,首先将条目大量删减,把“工具编”整体删去,将字数精简至二十多万,还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在调整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我又与作者、版式设计人员一起,通过配插图,改开本,内文双栏排,将书名改为《插图本中国古典文艺辞典》等,进行重新包装,使该书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普及性工具书,上市半年内即再版。
  
  2、改变书籍的装帧形态
  这个工作包括改变图书的印装形式,改变图书的开本和材料,运用当前最新的设计方式等。《西方美术史话》,原来只有150幅图版,黑白印刷,小32开,平装。这种艺术性很强的图书,只有对原有的陈旧形态进行彻底改造,才能重新得到读者的喜爱。第一步就是换掉黑白图版。原书黑白图版模糊不清,没有美感,而且受开本限制,图也很小,重做时必须改为彩色图版。我在几千幅图版中间,根据书的内容,找出三百多幅彩图;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图时,就求助作者和有关专家。最后我一共选了366幅图,制作成电子文件,打印出来,编好图号,插在原书中,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第二步,我请来业内知名的美编,讲清我对这本书的构想,请他在版式、开本、材料等各方面对这本书进行全面改造。新做的版本改成了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封面用丢勒画的一只大手,新颖而别具一格,充满了艺术气质。
  需要一提的是,改变书籍装帧形态时需要考虑书籍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不能一味追求高档精美。比如《中华文学五千年》,该书原来是一本纯文字的书,32开,平装。既然是一本普及读物,我们首先考虑重做成本不能太高,但它又需要补充大量图版信息,所以重做时只配了大量插图,如作家像、作品插图、文物插图等,在印装和用纸上没有做多大改变。
  
  3、充分发挥现代高新科技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老书新做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先进的印刷工艺给老书新做提供了更新更美的空间。我利用这些年制作大量图文书的工作便利,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如我编辑的《西方艺术金库》、《世界经典美术鉴赏词典》、《世界经典雕塑建筑词典》、《中国古籍插图》等,每本书都有成百上千幅图版,我利用闲余时间把这些图版编出号码,刻成光盘。几年下来,我就掌握了数十张光盘,有了丰富的资料,查找使用也很方便。另外,根据图书形态的需要,可以利用数码技术修改、制作图版,比如黑白彩色互转,绘画、照片相拼,等等,给老书新做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责任编辑 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