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编辑规范工作随想
作者:熊国祯
编辑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一项文化传播、文化积累性质的工作。编辑每日每时都在规范与创新的辩证运动中进行文化建设,一面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用规范的语言、规范的形式积累下来,传播开去,一面以此为基础,引导人们继续追求新的突破、新的超越。规范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对既有的创造和发明的肯定和推广,把个别的、局部的、个性化的科学文化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可以说规范工作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没有规范工作,就没有积累;没有规范工作,就没有传播和交流;没有规范工作,也就谈不上文化建设和科技进步。一切创新都是以规范工作为基础进行的,而一切规范工作也都是为创新服务的,二者互为表里,互动互生,共同发展。对于编辑来讲,规范工作是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经常性工作,表现为日常的、平凡的,有时甚至是比较琐细的审读、修改、整理加工。规范的本质不是守旧。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对创新的肯定和继续追求。规范工作既是对既往的归纳与总结,也推动着规范主体和规范对象面向未来的新的起步。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建设体系,各种规范在持久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和发展着。
在学术文化活动中,没有对规范的执著追求和透彻了解,是很难找到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的。在书刊出版方面,许多成功的选题策划方案和精品图书,往往出自比较熟练的老编辑之手,道理就在这里。成语里讲的“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实际是编辑策划经验和日常规范操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能量激发。正是日常认真的审读加工、学习积累,才有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和超越。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没有大量的审读加工实践,没有对作者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学术文化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成功的富有新意的选题策划。
我不赞成人为地机械地将策划编辑与案头编辑分离割裂开来,将其固定化。选题策划与审读加工是编辑流程中两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它们经常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在选题策划中酝酿了审读加工的初步设想,在审读加工过程中又可能酝酿出新的策划创意,要对原来的设想做修正、补充和完善,于是审读加工又有了新的要求。这种随时发生的自然而然的工作转化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人为地将选题策划与审读加工分离割裂开,既中断了精神文化生产的连续性。也不利于编辑人才的全面健康成长。加强选题策划工作的关键不在于选题策划与审读加工的分离,而在于编辑对社会现实情况和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在于对读者对象内在精神文化需求的准确把握,在于对市场文化消费动态的观察与研究。只有把对这些要素的研究了解与本单位的资源优势结合到一起,才有可能赢得选题策划的成功,争取到工作上的主动,打开编辑出版的新局面。
二、多样文化发展与规范工作
由于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的社会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和发展。国家投资搞“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和电信得到空前规模的普及。与二十年前相比,报纸、期刊、图书这些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在文化上的权威示范作用已大大减弱,电视文化、手机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商业广告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儿童的认知标准,现在已经从“老师说的”、“书上说的”跃进到“电视上说的”、“电脑上说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电视文化是直观的、形象的视听文化、快餐文化,同时也是强势文化。它信息量大,及时性强,重复率高,覆盖面广。它天天播,时时播,循环往复播。它的强制性、灌输力和影响力是书、报、刊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原则使它的生产制作相对比较匆忙,发生差错的几率也比较高。现代社会的物质进步和竞争压力,已经使手机变成了平民化的随身携带的快捷通讯工具。中国手机市场之大,发展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手机短信,由于复制简便,其传播的速度与规模也是空前的。不但逢年过节时,表示吉祥祝福的矫情美文、套话、虚话满天飞舞,掩盖了人间真情的个性表达,而且广为流传的政治笑话、民间幽默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对社会思潮和文化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网络文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知识水准要求要高一些,目前还属于精英文化、时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染有富豪文化的色彩。其自由开放程度相当高,网络作品、博客、播客可以自由发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秩序,一般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编辑加工,却在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影响深远而巨大。网络用语的自由随意和标新立异,已经对民族共同语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因素,也有消极病态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商业广告的发展有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之势。广告语言中有些不规范的或者恶俗的、病态的东西,尽管令人反感,甚至遭到广泛的批评抵制,但是,已经卖出去的播映权却少有收回。在金钱魔力的笼罩下,媒体的道德良知能发挥多大作用,人们只有拭目以待了。人们一面对行贿受贿请客送礼的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一面又不得不忍受每日不绝的“送礼只送……”的“疲劳轰炸”。至于一般的文字性差错和语病等,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是测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尺。本文对它未做全面评价,只是从文化规范的角度说明其中存在的部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影响文化规范的社会因素越来越复杂,规范工作任重而道远。从事传统纸介质出版物生产的编辑人员要认清形势,坚守阵地,严格自律。图书出版是历史绵长、底蕴深厚、制作精细、作用持久的常态文化,它不是临时应急的快餐,而是细水长流的家常便饭,看似不太起眼,实则深入人心,仍然是普通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营养的主要来源,其中优秀的经典作品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基于和灵魂。它是任何快餐文化都不可取代的。我们不能缺乏信心,而要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知识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向差错宣战,向管理要质量。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开展韧性的战斗。我们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不搞脱离实际的豪言壮语,而要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抓住关键,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
三、治理源头。标明下限
对于快餐文化、流行文化,我们应当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不要笼而统之地将其一概斥为“垃圾文化”。肯德基、麦当劳食品是快速化生产的食品,虽然只有简单几样,营养价值不算高,不丰富,不全面,但是价廉物美,干净卫生,能够提供必要的热量,足以解决一时的饥渴。可以说,快餐食品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应运而生的,市场有其客观需求,社会有其滋生的土壤。不同层次的人群消费不同档次的食品。只要有需求,有食客,快餐食品就会继续存在,谁也不能对它粗暴封杀。工商行政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快餐食品卫生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健康。营养学家可以客观地对其营养价值进行分析鉴定,引导有消费实力的顾客去寻找别样的美食。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精神文化食粮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转型促成了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在相同的环境里,人们的物质欲望越高,竞争的压力就越大,心理的自由就越少,学习的条件就越差。接受快餐文化是许多人摆脱上述困境的一条现实出路。专家学者可以看不上快餐文化的俚俗与浅薄,却不能无视快餐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贡献,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铺垫。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要高度重视强势媒体的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畅销书、流行读物的编辑和出版,建立和实行必要的编辑规范。快餐食品有其卫生标准,快餐文化也要有其“卫生标准”。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是高层次的规范,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有强有力的刚性管理措施。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文字规范、标点符号规范、语法规范、逻辑规范,这四样基本规范应当是快餐文化产品的最低“卫生标准”,是质量检查标准的下限。不符合这四样基本规范,消费者就会被“传染”上“疾病”,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越是畅销书,越是读者多、影响大的流行书,越要狠抓它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荧屏差错的彻底治理,手机、网络文化和商业广告的规范整顿、健康发展,这些都是广大受众大声疾呼了许久的重要问题,希望有关行政部门能出台坚实有力的管理措施。只有从源头上下手认真治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出版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设而言,在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中,要加大编辑规范所占的比重,提高相关内容的分值。未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就不能进到编辑队伍中。同时,要抓紧新编辑的培训教育,特别是要把严格按照上面讲到的四样基本规范操作变成每一位新编辑自觉的职业习惯。每个出版单位都要进行这样的职业养成教育:从开始接触的第一部书稿实习起,对每一句话,每一处标点是否规范,有无差错,有无语病,有无逻辑问题,都要详加推敲斟酌。通过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做到眼睛“毒”,动作快,渐渐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听见问题就要说,见了差错就要改,不改就放不下,吃不香,睡不着。出版史上许多优秀编辑都是这样敬业奉公的,遇到疑难问题,魂牵梦绕地思考探讨,三更半夜爬起来修改润色。这是强烈的自觉的文化使命感的自然流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 赵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