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编辑选择的人文关怀

作者:王华生




  如果说人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在“人”与“文”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的[1],那么,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活动中,就必然存在着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目的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编辑选择的终极价值取向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并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这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人文关怀特质。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由人类的活动所产生并且为人类自身而存在的,因而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的双重特征,即它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文化的积累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精品”的积淀,能否使那些博大精深的作品载入历史,而使那些浅薄平庸抑或反历史反人类的作品不得问世,这是人类和历史赋予编辑的重大使命[1]。这就要求编辑主体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把握社会文化发展的逻辑进程,积极探索文化缔构规律,极力选择那些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具有正确的价值倾向的文化产品进入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其次,应具有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变革,都是以某些创新为前提和先导的。否则,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必然导致人文发展取向的迷失。因此,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文关怀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由于编辑角色在社会文化建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人文关怀必然也必须成为编辑主体思想意识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编辑选择的终极价值取向。
  
  二、三大基本原则: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体现和深化
  
  1.编辑选择中的科学性原则: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基础
  编辑选择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它的“人为”性,也即人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对事物的控制和对自身周围环境的改变,必然不能离开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状况的科学认识。人们要认识事物,认识自然与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并进而改变自身周围的环境,就一刻也离不开对周围事物的科学、正确的认识与把握。编辑主体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建构要以科学的智化信息作为其定向、发展的基础。因此,编辑活动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遴选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缔构出科学有益的社会文化,并不断指导和改进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而使编辑选择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2.编辑选择的价值性原则: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价值性原则即有用性原则、意义性原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类的意义世界即对人类有益为前提。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客观世界所散发的诱人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而经过人脑智化加工而形成的智化信息也是不可胜数的。因此,在社会文化的缔构过程中,在编辑选择的每一十字路口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和树谱型多向发展的态势,编辑之所以选择了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这之中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所形成的特定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判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编辑主体是社会理性的代表,必然要自觉遵守社会价值原则,尽可能地将那些与社会准则和人类需要相吻合的文化产品遴选出来,参与社会文化建构,更好地服务于人文社会的发展。编辑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对人类文化需要的诠释,它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体现了编辑选择过程中“人文”价值取向的“为人”性。编辑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充分地体现了编辑选择过程中人文关怀这一终极价值取向,成为满足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3.编辑选择的审美性原则: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最高体现
  纵观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换,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建构社会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满足科学性原则(以求真)和价值性原则(以求善),而且还要满足人类更高的审美性需要。人类之所以需要审美选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人与人,人与客观事物关系的高级反映,它展示了人的生命律动和情欲,展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真正的眷恋与需求。审美选择“既是人化的感情和感情的人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化的对象和对象的人化实现的过程”[3],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主体的外化、客体化过程,展示了人文过程的“人为”性),又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佳方式(客体的内化、主体化过程,展示了人文过程的“为人”性),是人类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美、最自由、最充分的展现。
  编辑主体不仅是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科学之真、价值之善的“把关人”和“守门员”,而且是审美选择过程(即由个体审美情感向社会审美情感的转化过程)中美的守护神。通过编辑主体的审美选择,借助于艺术对象把人的情感、人的深层的内在需要表达出来,传递出去。因此,编辑的审美选择既是一个个体审美情感的释放过程,又是一个使个体情感社会化的过程。编辑主体的审美选择使人文关怀的“人为”性和“为人”性,在人类实践所造就的为我之物的大背景中达到了新的高度的统一。编辑选择的科学性原则的落脚点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体现了人文价值取向的“人为”性;编辑选择的价值性原则的目标在于满足主体自身需求,体现了人文价值取向的“为人”性;而审美选择的主旨却是主客体性的高度统一,说明了人文价值取向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从文化缔构的视角看,编辑选择过程中的审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最高形式。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文化产品即其智化信息的真(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反映)与善(即体现了人的需要,对人有意义),而且要求这一反映形式能够满足人的情感体验的需要,实现其与人的关系的完美、和谐和统一,使真、善、美统一起来,缔构出一种完美的理想型社会文化,真正体现了编辑选择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三、提高编辑素质,增强编辑主体人文关怀意识
  
  1.加强思想修养,强化编辑主体的社会文化意识
  编辑的选择上承作者的文化创作活动,下启读者的再创造接受过程,通过思想的交锋和意识的碰撞将编辑意图融入作者的创作过程,通过“社会接受形态”的形成和社会评价标准的确立沟通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接受形态”与“社会接受形态”的趋同和一致。编辑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是编辑主体将作者个体的私人的文化创作活动置于一定的文化层面和社会环境中即社会文化大坐标系中进行整体观照。这样就使原来各自独立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编辑和接受三个环节连结成为相互依存的文化有机链,使原本相互离异的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编辑意识趋于一致,从而形成一种丰富有序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意识。编辑主体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受众的喜好,提供精神产品,实现社会供需的平衡;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对文化缔构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超前意识,及时地将那些尽管其重大意义还未被现实社会所认识,但却含有高度智化信息的精神文化产品遴选出来,参与社会文化的缔构。因此,编辑主体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弱化编辑个体意识,强化自身的社会文化意识,从而按照美的标准,社会的需要,不断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
  2.提高哲学修养,增强编辑主体的文化批判意识
  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人文历史的更新创造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容。编辑之于人文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人文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更是创造精神家园的文化缔构者。然而,在编辑的文化选择过程中,既存在一些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同时也存在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甚至存在一些反人类、反文化现象,并且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往往与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同时并存[1]。编辑主体能否在自己的选择过程中拂土而见玉,淘沙而现金,在纷繁杂芜的众多文献中优选出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编辑的文化批判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具有高超的鉴别力和深刻的文化批判力,这一切都离不开编辑主体深厚的哲学修养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深刻的思辨性和文化批判意识。我们知道,任何学术论著、研究成果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哲学是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科学的学问,是对精神反思的反思。它不仅能够对人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再造和重组,而且能够对人文现象、文化产品进行鉴别和批判。编辑主体通过对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辩证的思维方法内化于自身,就能够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再造和重组,增强其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外来信息的同化适应性和对未知世界的超前预测性,从而极大地提高编辑主体的整体认知效果,全面增强编辑主体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批判意识。
  3.积极融入社会文化,提高编辑主体文化意识自觉
  编辑主体不仅要有较强的社会文化意识、文化导向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意识自觉。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被认知的。在反反复复的文化认知过程和主观努力过程中,编辑主体会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即文化意识的自觉。这种文化意识自觉不是处于认识初级阶段的无意注意,而是达到了它的高级阶段——有意后注意,即有自觉目的,不太需要意志努力的高级认知形式。编辑从事的是文化活动,只有其自身文化意识的自觉,才能从注重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去面对编辑工作。编辑是社会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它以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为目标,以自己对社会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为根据,对现有文化产品进行鉴别、审选和取舍。编辑这一社会角色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主体首先需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的自觉”,积极融入社会文化之中,“始终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其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使编辑活动‘既要体现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的作用,还要体现它引导时代思潮,生产新质文化的职能’,而‘不仅仅是适应顺从既有的文化环境,还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改造既有的文化环境’。在文化生产活动领域内以其理性的编辑思维,规范的编辑程序,严谨的编辑语言,创新的编辑意识,生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产品”[4]。这就要求编辑主体在编辑选择过程中不但要从具体的编辑活动中感知和体悟某种文化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将自身置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框架内和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予以观照,从而更加自觉地认知和解读社会文化,选择和处理社会文化成果,从而建构一种科学合理适宜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文化。
  
  注释:
  [1]刘晓英. 人文关怀: 编辑的终极取向. 理论探讨,2002(3).
  [2]王华生. 编辑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振武. 开放的选择. 北京:三联书店,1990:434.
  [4]苗慧. 编辑素质提高的本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