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出版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初探

作者:聂震宁




  对于十七大之后的出版业发展趋势,我表示一个最为坚定的看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业势必大改革大发展。这是十七大之后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面对出版业发展趋势及对策谈一些具体的看法。
  
  第一个趋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推动出版物需求大幅度提升
  
  出版业大改革大发展,首先有赖于社会对于出版物需求总量的提升。产业的繁荣更是直接依赖于市场需求的扩容。通常情况下,有多大需求才会有多大产出。需求将大幅度提升,这个判断首先是从十七大对发展文化的决心和信心而来。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已经大幅增加,十七大后,国家必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在社会投入方面,农家书屋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20万~30万家,社区书屋还会加大建设力度,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扩容,全民阅读活动将进一步开展……这些已成为政府的主导计划之一,各级政府必将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来支持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这将给出版业带来巨大的产品需求。
  从市场扩容来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购买力保持良好势头,人们在生活物质性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会进一步向精神文化消费转移。这是经济社会大的变化趋势。出版业将在其中受益。有朋友问我,图书册数总量会增加吗?我不敢说会。近几年,我国出版图书总印数每年都在六十多亿册徘徊,明年也不一定能达到60亿册。但值得分析的是,目前总量结构里近70%是教材和教辅。而教育将继续减负,部分教材开始进入循环使用阶段,这一部分的用书肯定有所减少。如果总量还是那么多,那么其中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大众类、专业类图书总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今后几年,图书销售总量可能会有所减少,但结构会更趋合理,更趋符合市场规律。
  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提升令人激动,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出版的图书还不够符合社会和广大读者的需要。出版业粗制滥造的产品还是过多,精品力作不多,广泛流传的就更少。责任主要在我们出版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会对出版物生产经营作出调整。对于出版业来说,出路还是要加强创新,推动出版业的全面创新,包括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特别是要立足于做书,做好书,做好精品书。出书人不用心做书,没有比这件事情更令读者悲哀的了。
  
  第二个趋势:行业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七大报告对于文化发展的行业政策、市场环境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行业政策不仅是普惠于行业的问题,重要的是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文化体制改革。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秩序的问题,它已经关乎行业的生死存亡。
  先说市场环境问题。出版社花三五年时间打造出版的精品往往一出来就被盗版盗印,劣币驱逐良币,利润被冲击。两相比较,出版社就不敢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种瓜得豆,很大的投入只有很小的收获,除了减少投入别无良策。这样的市场环境还必然产生误导,使一些出版社粗制滥造、跟风炒作、人云亦云,专事肤浅便捷的出版,逐渐丧失对原创的追求。从行业内部来看,行业交易标准执行不力,有些标准尚待完善,行业诚信保障制度亟待构建。
  再说行业政策。无论是出版事业还是出版产业,行业政策目前依然不到位,出版业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依然不高,书号问题多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衷心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为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完善行业政策,改善市场环境,是出版业大改革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问题上,企业既是请求权益保护的市场主体,又是要严格自律接受管理的对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其次是行业组织,企业则责无旁贷要积极参与,自觉支持政府的法制化管理。
  
  第三个趋势:出版业体制改革将实现突破性进展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率先走出一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和新华传媒股份公司上市;四川新华发行集团通过股份制改造也实现了新华文轩股份公司香港IPO上市;辽宁出版集团也已上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不管是整体上市还是局部上市,总而言之也在谋划之中。若干出版发行机构的上市,确实标志着中国出版业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因为这是对出版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这是产业化的推进,是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体制性改革,也是中国出版业基础性的改造。
  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创新起步比较晚,转型比较慢。对比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1979年到1982年,国有企业改革是放权让利,当时出版业还完全在事业体制内,只是提出了地方出版社可以面向全国开展经营。当然,这一步也是一大步。1983年到1986年,国有企业改革是利改税,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分配权利,当时出版业提出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开始认识到出版本身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企业行为,有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要求。从1986年到1991年,国有企业承包经营,把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开,切切实实放权,这时出版业开始进入市场运作。到了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阶段,而出版业对此却有些茫然,因为那时还不敢提出版产业,哪还存在产权明晰的问题呢?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制度建设,出版业才开始对产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研究和实践尝试。可以说,国有企业所走过的这些阶段,出版业并没有扎实走过。现在几乎是要在几年里全程走上一遍,有点儿“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意味。但是,这是必要而且值得的。中国出版业要做强做大,除去改革一途,别无选择。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十六大报告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鲜明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指出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企业的强烈自我发展诉求下,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大步推进,一大批出版发行企业探索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取得了初步经验。十七大之后,国家肯定要进一步推动出版业的体制性改革。到底会走出多远,我们的胆略和想象力还很有限。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出版业改革的新举措,只要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应当允许尝试。这才是改革开放的精神。
  
  第四个趋势:出版产业规模将形成大跨度扩张
  
  这个判断来自于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要求,即“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培育文化建设的战略投资者,这意味着什么?这里没有界定是国有战略投资者还是一般战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