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在会海之中寻找新闻报道的亮点

作者:李 冰




  尽管过多过滥的会议让编辑记者无可奈何,枯燥的会议新闻又让观众大倒胃口,但我们应该看到,会议仍然是一个丰富的新闻源泉,会议现场往往汇集了行业里的专家学者,蕴涵着一些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如能从会海中挖掘到有价值的选题,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全新的会议新闻同样会“夺人眼球”。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会议报道,明明是学术研讨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再就业经验交流会,但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却淹没在领导人的名单和讲话里面,专家学者、先进人物、下岗职工的声音却被淡化了,还有的会议新闻大段地摘引会议报告或讲话内容,使本来可视性不强的会议新闻更加单调枯燥,它钝化了人们的收视欲望,起不到宣传会议的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编辑记者应当在会海之中寻找新闻报道的亮点,以使人耳目一新。如何才能找到会海中的亮点?笔者略述几点浅见。
  
  第一,编辑记者要强化会前策划,确定报道思路
  
  在会议召开之前,编辑记者先吃透精神,对于要报道的会议,事前策划好该抓什么问题,通过对信息筛选、整合,搜索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从会议中选取独有的事实和角度,特别提炼会议背后容易被人忽略但却颇有新闻价值的选题。
  丹东地区交通部门召开治理三乱的会议之前,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提前对这个报道进行策划:首先派记者对公路三乱的状况进行了一次暗访,并把暗访作为这次会议报道的背景:请与会的相关负责人针对暗访中发现的问题作分析并提出对策。我们先后播发了“公路三乱缘何屡禁不止?”、“公路畅通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两期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深化了治理公路三乱会议的主题,吸引观众对这次会议所要解决问题的关注,扩大了会议的影响。
  编辑记者要在会议前做功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根据手头掌握的信息,凭主观想象报道会议,而是为了能更好地为报道会议新闻作充分准备。应该承认。不是所有会议都能写成独家新闻,重要的是要凸显新闻的价值,由“会议本位”回归“新闻本位”。
  
  第二,编辑记者要敢于、善于捕捉提炼会议中的亮点
  
  新闻要报道的是会议活动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不局限于会议活动、程序本身。因此,要从会议中发现、捕捉、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新闻记者就必须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多侧面、多角度,站在历史整体高度,抓住实质性问题。
  丹东电视台有一次采访一个行业解放思想动员大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会议报道,但在会场上采编人员注意到,会议开始时还有一半的座位空着,而会议还没开到一半,又有一大批的开会者早退。我们马上调整报道角度,发了一条批评报道:“会开了,人走了!”节目播出后,立即在全市引起了震动,“压缩会议、严肃会风”成为一段时间各行业的整治重点。这条由会议引发的报道吸引了观众,揭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会议现场捕捉亮点,还包括对采访对象和采访时机的捕捉。有这样一篇报道,江苏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到会的所有院士被请上了大会的主席台,科技部部长应邀出席大会,而省委、省政府除主要领导外,都在台下就座,当时到会的采编人员把角度锁定在了这一新闻事实上。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在接受采访时,不仅肯定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同时还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不仅仅是坐主席台这么简单,要动真情办实事,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术氛围。这条“科技创新大会”的报道一下子平添了不少亮色。
  另外,很多有经验的编辑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会议中,有些领导、专家学者在讲话中,时常会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事例去诠释会议的内容,这里常常有闪光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若捕捉到这样的闪光点和精彩的观点,可为会议新闻增色不少。2006年春节前夕,《桂林晚报》的一名采编人员参加了市政府的一次节前安全调度会,会议快结束时听到了市长对各部委负责人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大家辛苦一年了,过年就好好过年,不要总想着到领导家串门,给自己的分管领导拜年,弄得自己累、人家也累。大家平时工作忙,对家里照顾不够,今年过年在家好好表现一下吧。要给领导拜年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就得了”。多么贴心窝的话啊,采编人员马上抓住市长这番话,发表了一则名为《市长说:过年少串门,在家多表现》的报道,从一次例行安全会中捕捉到了以最具人情味的话敲响的节前廉政的警钟,立即使这一会议报道增加了深刻的内涵。
  
  第三,编辑记者要强化对会议的延伸报道,把会后的亮点挖掘出来
  
  会议新闻一经刊播,不少编辑记者就认为是完成任务了。实际上会议结束之后,还有文章可做。会议精神落实得怎样、在落实中遇到什么问题、会议精神所关系到的热点问题解决得如何,这些同样需要编辑记者深入下去追踪采访报道,如果浅尝辄止、坐“会”观天,我们就会错失一些会后的亮点。
  丹东地区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会议,会议报道结束后。编辑记者就课业负担有多重、如何减轻课业负担、减负后的学生做什么等话题对减负会议做了延伸报道,先后播发了“减负,我们准备好了吗”、“网吧里多了减负学生”等深度报道,对会后学生的减负情况做了及时的延伸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把视角延伸到会外,对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编辑记者能一心多用,兼顾会内会外,围绕会议主题广泛了解相关背景信息,又要求编辑记者善于捕捉会后亮点,将会议主题做深做足,这样就能跳出就会写会的框框,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也能赢得观众、读者的信赖和认可。
  
  第四,编辑记者要强化受众意识,善于把会议精神同受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从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切入,写出鲜活的新闻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对会议采访报道时,必须进行筛选,选择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信息,截取其中的某一要点或某一侧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场面定格放大,这样就能把会议最闪光的亮点展现出来。
  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与会的每位记者都有一份类似新闻通稿的材料,很多媒体的记者编了一百多字的简讯,没什么新意,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北京将投入250亿解决缺水问题生活用水价将调至6元/立方米》却令人耳目一新。显然,《中国青年报》的这则报道更善于从人们关心的问题来报道会议。编辑记者强化受众意识其实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切实从受众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选准新闻传播的视角,从庞杂的会议内容及报告人的发言中捕捉新闻“亮点”,以广大受众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依归,报道他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绝不能强迫受众接受一大堆空话套话或仅为几个人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