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爱看书的广告》告诉我们

作者:汪家明




  范用先生编了一本《爱看书的广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平常也喜欢看书的广告,所以有不少体会。
  范用先生在“编者的话”中说:“广告文字要简练,实事求是,不吹嘘,不讲空话废话”,20个字里,倒有一半是在告诫不可夸张和虚饰。这就怪了,既然是“广告”,目的就是尽量引起读者的兴趣,夸张虚饰是最常用的方法,比如润肤霜的广告,没有不说“使您永葆青春”的,至于到底葆了没有并不重要,消费者对这宏大的空话似乎也不计较。范用先生为什么这样要求呢?
  这正是书的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的地方。作为精神产品,其内容好坏、优劣是无法掩饰的,没意思的书,文句不通的书,读者就是读不下去,你再吹牛也没用。另外,书的特点是“个性化”、“唯一性”,每种产品都是独立的,空洞一概的赞美之词等于废话。
  那么,怎样用广告去吸引人呢?范用先生告诉我们,书的广告虽然要实事求是,但应该注意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和长处,突出它的唯一性,把它的好处告诉读者。
  过去,鲁迅、叶圣陶等先生总是把书的广告写成精美的小文章。这些精美的介绍新书的小文章,或刊登在报刊上,或印在书后面的空页中,或印成单页夹在书里。
  如鲁迅为《萧伯纳在上海》写的广告文:
  萧伯纳一到上海,就给了中国一个冲击。定期出版物上几乎都有记载或批评,称赞的也有,嘲骂的也有。编者用了剪刀和笔墨,将这些择要汇集起来,又一一加以解剖和比较,说明了萧是一面平面镜子,而一向在凹凸镜里见得平正脸相的人物,这一回却露出了他们的歪脸来。是一部未曾有过的书籍。编者乐雯,鲁迅作序。
  这则广告的手法就是突出所介绍图书的“个性”——将报刊上(定期出版物)正反两方面的言论汇集并加以评述,从而使萧伯纳起到“平面镜子”的作用——一部在那个时代“未曾有过的书籍”。其中并无玄虚夸饰之语。却能吸引人。
  又如叶圣陶为《冰心著作集》写的广告文:
  作者以诗人的眼光观看一切,又用诗的技巧驱遣文字。她的作品,无论诗、小说,还是散文,广义地说都是诗。二十多年以来,她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文评家论述我国现代文学,谁也得对她特别注意,作着详尽的叙说,这原是她应得的荣誉。现在她把历年的作品整理一过,定个总名叫做《冰心著作集》,交由本店分册发行。
  这几乎是对冰心作品的定评了——“以诗的眼光观看一切,又用诗的技巧驱遣文字……无论诗、小说,还是散文,广义地说都是诗”——准确而鲜明。而且,“她把历年的作品整理一过……交由本店分册发行”,点出了这套书是由作者本人整理的,因此就更可重视。冰心的作品是个性化的,叶圣陶的广告语也很个性化,他对作品的评价是不能用于第二个作家的。
  “突出特点、唯一性”,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很难做到。看几则时下的广告:
  《中国文人的活法》(报纸广告,节录):
  ……见解精辟深刻,笔锋犀利传神,风格独特,既渊博厚重,又很有文学欣赏价值。
  《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报纸广告,节录):
  ……本书材料详实,分析透辟,论证严密,结论稳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世纪文学的东西方之旅》(封底宣传文字):
  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对世界文学做出更大贡献,具有现实和理论的意义。
  《清诗流派史》(报纸广告,节录):
  ……今以简体横排出版,一定会泽被士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类广告,读来枯燥无味,夸大其词,其中的评价之语(“见解精辟深刻”、“分析透辟”、“风格独特”、“见解独到”、“观点鲜明”、“论证严密”之类),空洞无物,没有给读者有用的信息,用在任何其他一般学术著作上都可以;什么都捡大的说,都要说到极端,不留余地(“泽被士林”、“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正是范用先生所反对的空话、废话和不实事求是的话。而这样的广告目前还充斥了我们的图书市场。以上我所举的四例广告,还是一家名牌出版社的手笔,其他出版社的情况可想而知。
  好的广告其实是短小的书评。这看上去是很高的要求,其实是衡量书的广告的标准之一。《爱看书的广告》里有一篇王建辉的文章,其中提到朱自清在给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日》写评论时,是从抄录商务印书馆这两本书的广告开篇的。朱自清认为,“虽然是广告,说得很切实,可作两条短评看”。书中所收巴金为《罗亭》写的广告文,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屠格涅夫写了六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用恋爱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当时在俄国陆续出现的青年的典型。《罗亭》是第一部。作者的作风,没有夸张,也没有幽默。清丽的文笔,深透的观察,同情的描写使得作者的小说近于完全,在这一点别的更伟大作家也不能超过他。罗亭是个爱说话不做事,思想大胆,行为懦怯的人。他以他的热情的话语唤起了少女娜泰雅的爱情,却又拒绝她而逃避了。这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知识阶级的典型。然而最后罗亭在巴黎暴动中的牺牲给我们留下一个希望,而预言了新典型的产生。
  凡是读过俄国文学史的人,都会看出,这则广告对屠格涅夫小说风格的评介,虽简短,却十分准确而全面,高度概括又不失细节,其分量不亚于一部长篇的评论。
  当然,书籍广告的写法并无一定之规,只要能够提示书的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就行。比如《白石老人自述》的广告文:
  齐白石先生七十一岁时,曾请吴江金松岑为他写传,因自述生平,由门人张次溪笔录寄金氏,备做传记取材之用。中因世事推移,或作或辍者再。及齐氏晚年,体力渐衰,难于久坐,又复屡续屡断,故其自述,止于1948年,时齐氏已八十有八。今经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迟先生参酌,选录一百八十余幅白石画作,与“自述”一并呈于读者。
  没有丝毫评介之语,亦无空话和大话,只有成书原委的白话,但这是一则比较成功的广告。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文字的讲究,书卷气足。与这本书的内容契合。
  再如《汉字王国》的广告文:
  汉字,美丽而充满神秘感——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储存了多少古老的信息?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三四千年前汉字的产生,并通过这些汉字反映出古代人的生活和环境:劳动习惯和风俗,山川与河流,植物与动物,房屋与车辆,道路与船舶……作者林西莉是瑞典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她从日十多年前就迷恋汉字,本书耗时八年才完成。西方许多人都是通过这本书来学习汉字,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地方比在《汉字王国》中使人对中国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则广告的文字努力追求流畅简约,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毫不费劲儿,读者容易接受。这也是书的广告应该达到的境界。
  有的广告写成了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文学作品。
  且看《书坊归来》的介绍: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从书坊归来,手提几本淘来的残书,步履总是那么轻快,急于赶回家去。在这样的日子里,他晚上总是睡得很迟。夜深人静,小心地擦拭修整翻读一本本残书,摩挲再三,不忍把眼睛稍稍离开……这是一种什么境界?书,在真正的藏书家眼里,之所以是宝物,并非因其金钱价值,而是重其文化历史价值,是埋藏于其中的往日的风景。读《书坊归来》,也就是在读这样一种境界。
  总之,书的广告要实事求是,不讲空话废话,突出书的特点和唯一性:要讲求文字的书卷气和流畅无碍、通俗易懂;可以是短小的评论,也可以是散文……这都是《爱看书的广告》告诉我们的。
  在出版专业教材《编辑应用文写作》中,是把选题报告中的“内容简介”、审稿意见中的“内容简述”、书刊辅文中的“内容提要”、“新书预告”和“书的广告”分开讲述的,其实这五项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而且都应由责任编辑拟稿,所以,责任编辑在一本书的最初阶段,即提出选题设想阶段(选题报告)就应当把握写作要领。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看书的广告》可以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读本看待。
  书中有一篇李一氓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一些中国古代的书籍广告,如明崇祯本插图《月露音》的广告是这样的:“杭城丰乐桥三官巷李衙刊发,每部纹银八钱。如有翻刻,千里必究”。无一字谈到内容,知识产权意识倒挺强。李一氓在文章最后提了一个建议:
  实在有必要搞个广告作家训练班,第一门课上《什么是中国?》;第二门课上《汉文广告写作大纲》,第一章叫《如何医治不通》,这一章最好请吕叔湘教授讲,因为他在这方面很严格;第三门课上考古学的边缘科学《广告考古学》,看看从甲骨文以来我们祖先对于广告是怎么搞的;第四门课上《鲁迅广告学》,好好阅读、学习、讨论鲁迅为许多书籍出版物所写的广告,与其抄东洋,不如抄鲁迅。我们的广告作家把广告写好,还可汇印为文集,也算是文学之一支了。
  这建议看似调侃,实际上很有见地,提出了广告写作要继承传统和中国化的问题。这是对书的广告的更高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