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社外校对的管理

作者:张恃愍




  随着出版市场的逐步繁荣,出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专职校对已经满足不了编辑量增长的需要。为保证图书的质量。各出版社纷纷向社外寻找和发掘使用社外校对力量,以发挥他们在保证图书质量中的作用。如何建设一支有力的社外校对队伍,并对之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是目前许多出版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社外校对的构成
  
  社外校对的构成多样,通常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离退休群体。主要是退休编辑、校对、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他们的优点是学科基础牢固,基本功扎实,有经验,有责任心。缺点是年龄较大,工作节奏较慢,不适合看急稿,另外,知识相对老化且对一些新的文字规范,新的词汇、提法把握能力往往较弱。
  
  2、外社专职校对。他们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用来做外校的业余时间普遍不充裕。愿意不顾上班的疲劳挣这份辛苦钱的不多;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非常认真看校样的更少。
  
  3、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的优点是比较熟悉教材,专业知识相对丰富;缺点是平时(相对于寒暑假)业余时间较少,通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此外,优秀教师业余给学生上辅导课比做社外校对更轻松、更赚钱,低廉的校对费往往无法吸引他们。
  
  4、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研一、研二的学生,应该说,无论在素质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最适当的人选,稍加培养,是能胜任校对这一工作的。事实上目前他们是社外校对的主力军。不过最大的缺点是:流动性大,辛苦培训成熟后只能用上大约两年。毕业后或继续升学,或工作,大多没时间再干这份兼职了。
  
  二、社外校对管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1、缺乏校对培训。外校质量反馈不及时。当前,社外校对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对他们的专业校对技能培训,他们的校对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而校对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多的是靠校对实践的磨炼。一个校对新手,往往要靠多次意见反馈来检验自己的校对质量,衡量自己的校对水平,培养敏锐的校对感觉。但是,目前各出版社的外校质量反馈工作往往没有专门人员来做,导致社外校对人员的优点往往得不到及时肯定,缺点也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指正,往往造成外校人员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有找准,该改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没改,遗漏的字句也不设法查考、补入,该规范、统一的体例不去规范、统一,却对书稿的篇章结构提出许多不必要的质疑,超越了校对的工作范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校对应起的作用,反而给编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提出,促其改正,业务水平自然不能迅速提高,校对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2、奖惩不明,缺乏约束机制。校对单价普遍较低而且校好、校差一个样,既没因校对质优而使报酬提高或在精神上得到鼓励与肯定,也没有因校对质劣而使报酬降低或受到批评与淘汰,这使社外校对没有质量压力,缺乏责任心,干好干坏一个样,加之有的管理者不能用人所长,导致人才流失,社外校对队伍很不稳定。
  
  三、应对方法探讨
  
  1、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出版社可以将招聘信息公布于各大网站,如前程无忧(51job)、兼职招聘网、研究生兼职网及各大校园网,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然后通过校对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考试,选拔那些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来承担外校工作任务。
  
  2、培训上岗,经常考核。社外校对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对社外校对的管理势必是长期的、艰苦的、循环往复的。要通过定期培训和经常考核不断进行筛选,从而不断提高社外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切实解决为什么培训、什么时候培训、给哪些人培训、培训什么内容、请什么人来培训、怎么培训等问题。至于考核,就要考虑应该怎么考核,怎么使之发挥促进作用,将来是否尝试实行社外校对资格考试制度,是否尝试从获得社外校对资格的人员中选聘外校人员等问题。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逐一加以解决。培训内容包括:
  (1)增强责任心。增强责任心就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校对直接关乎一本书的质量和生命,对下一代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
  (2)正确使用工具书。有些社外校对遇到问题想当然。还有的使用的不是相对专业的工具书,花了工夫却没有效果。培训应当有这方面的内容,教会和养成社外校对人员习惯使用工具书和会用工具书来解决校样中的问题。
  (3)关注细节问题。注意统一体例、检查页码、计算分数等细节问题。要使社外校对人员知晓、明确、使用各种规范标准,对书稿和校样的细枝末节给予规范,消除质量隐患。
  
  3、制定制度。检查监督。检查监督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从制度上对社外校对进行科学管理,跟踪记录其校对质量,使奖惩有据可依、管理有章可循。
  (1)专业人员收样检查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在收样时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关指导。
  (2)与责任编辑见面制度。校样中有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是收样时的专业人员不能解决的,此时需要安排校对与责任编辑见面,把他们的问题当面提交给编辑。这样不仅能解决社外校对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还有机会使他们对编辑的工作特点有所了解,有利于在以后的校对过程中分清职责,取长补短,使校样的修改符合规范的要求;编辑也可以借此机会对校对人员的工作特点、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有个初步的了解,方便今后选择校对和培养校对。
  (3)等级定期评定、按质论价制度。按质论价有利于用价格杠杆从经济上对校对进行鼓励与鞭策。出版社给社外校对的校对费用通常会控制在某个范围,比如:两个校次不高于30元。具体某个人或某份校样究竟应该给多少,如果把权利全部交给编辑,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编辑通常会从自身的出书成本考虑尽量减少校对费用,也就是说即使看得好能拿到15元/万字以上的也很少,通常是12元,万字左右。这虽然在短期上看是获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会挫伤优秀社外校对的工作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从比较科学的角度来处理呢?可以设定为A、B、C三个档次,A等单价为10-12元/万字,B等13-16元/万字,C等17-20元,万字。通过原始考核确定起步档次,以后根据多次校对质量反馈定期进行上下调整。选定某个人是几等,价格只能在那一等范围浮动,浮动的标准是当次稿件质量的好坏。如:李明属B等,如果选定他,编辑给他的单价就在13-16元/万字这个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是不允许的,不过,根据当次校对的质量,编辑可以按自己的评定在13-16元,万字中选择给13元,万字或14元/万字或其他。
  等级定期评定、按质论价制度给了责任编辑以“按质论价”的权力,而该制度把这个权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目的是既充分发挥编辑的调控作用又充分调动校对的积极性。
  (4)荣誉证书制度。今年初江苏教育出版社进行了一次社外校对的招聘活动,共收到应聘信159封,分析这些应聘信,我们发现只有12%的人,把它作为挣零用钱的工具,相当一部分人(88%)把做社外校对当成对自己的磨炼,希望从中学到什么,希望这次经历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所以校对费、奖金等只能从一个较低的层面影响他们,而不能最终影响他们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应该使他们意识到——与出版社的这次亲密接触是他们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出版社提供的培训也将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人一筹打下基础,出版社颁发的诸如“××出版社社外校对荣誉证书”更会使用人单位对他们青睐有加。
  (5)淘汰制度。如果社外校对经过多次的培训与锻炼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出版社只能选择将其淘汰,将精力与财力用于对下一名社外校对的培养上。这项制度应与等级定期评定、按质论价制度结合起来执行,以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