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我国图书编辑出版质量问题分析和对策
作者:胡国臣
法方面的差错,还会导致严重医疗事故,甚至导致患者生命的丧失。图书质量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真正意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薄弱,缺乏对读者负责的工作态度。
作为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是编辑、设计、排版,还是校对、印制人员都是图书质量链条中的一环,都应认识到图书这种产品的特殊性和图书质量对于读者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把关职责,而不能用“文责自负”作为托辞,把质量责任都推到作者身上。
5、缺乏高素质的策划编辑和审稿编辑
现代出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精品图书是优秀的人才策划、加工、生产出来的。一个高素质的策划编辑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敏锐的市场意识、一定的成本核算知识;一个高素质的审稿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而我国目前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编辑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培养在许多单位基本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样,工作的高要求与编辑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图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6、校对力量弱化导致校对质量下降
当前“无错不成书”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轻视校对工作。其主要表现是校对队伍弱化。据调查,全国已有1/3以上的出版社撤销了校对机构:还有1/3左右的出版社虽然保留了校对科室,但编校人员配备比例严重失调;不少出版社推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赖社外校对。
三、提升图书质量的对策
1、在全体员工中培养和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常抓不懈
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行竞争,以质量谋发展”的质量观念。要让全体员工明确,一个企业想生存、发展,是否有竞争力,质量问题尤为关键;如果不把质量问题提到关乎出版社生死存亡的高度,必将在竞争中失去市场。质量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企业永恒的话题,领导一定要常抓不懈。比如,可以藉图书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之机,开展“质量月”活动,认真分析质量事故的性质,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总结教训,开展自查,从责任心、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对过去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制订出科学、合理、严谨的工作(生产)流程及严格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此提高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2、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业务工作,要在出版行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努力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策划编辑制,建立起以策划编辑为图书质量中心负责人的编辑工作运行机制,来提高选题质量和图书整体质量。
针对出版社的编辑既要负责选题的策划和落实,又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精心策划和认真加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可以把策划和加工分开,让一部分编辑全身心投入策划工作,认真组织选题的规划和落实,另一部分编辑专注于书稿的加工,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图书,进而创建出版社品牌。
3、建立有效的图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的图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图书出版单位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使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
图书出版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选题质量评价标准和选题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书生产质量的评定标准,图书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人才。故出版单位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一定要把人力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打造好四支重要队伍,即管理人才队伍、编辑人才队伍、生产人才队伍、销售人才队伍。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借鉴国际惯例,在现有编辑人员基础上,利用社会劳动力,建立社外编辑队伍。加强编辑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老编审严把质量关,加强编辑三审力量,建立起一支社内外老中青人员相结合的成熟的编辑三审队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