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好书还要精加工
作者:艾舒仁
笔者买到的《于丹<庄子>心得》是2007年3月的重印本,印数在170万至200万之间。已经印行这么大数量了,正文第一个大标题竟然是“庄子何其人”,语法错误赫然在目。“何其”是个程度副词,表示“多么”,怎么可以直接用在名词之前呢?本节内容是概括介绍庄子是怎样一个人。标题如用疑问句式,可以说“庄子何人”;如用叙述句式,可以说“庄子其人”;如果要同后面各节标题一样都用五个字,那么说“庄子何许人”也还可以说得通;怎么偏偏要用不合语法的“何其人”呢!这个错误太扎眼了。
问题并不仅此而已,还有不少带病斑痕随时可见。以自序为例,文中把成语“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写成“登山必自”,不知是有心之为还是无心之误。“奢华”可以形容人的显富摆阔,序里却说“山川奢华”。至于山花“怒放得不计成本”,更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理解才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文化人耳熟能详,多习用之,文中引用时却轻易地将“至”改为“及”,并丢掉“然”字。这种漫不经心、率意而为的表达令人难以苟同。
再说正文,开篇把“谬悠”、“荒唐”、“无端崖”等对奇特、夸张、狂放等写作特点的形容误解为“漫无边际”,概括得颇有偏差。《庄子》一书直到唐代才被尊奉为经典,称为《南华真经》,显然,文中说的“历代被奉为经典”与史实不合。“雄才大略”一般多指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和眼光。庄子鄙弃世俗的功利,逃避社会的责任,崇尚自由的人格,文中却说他“富有雄才大略”。“心游万仞”是晋代陆士衡《文赋》中的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中却说庄子“多次提到”此话。“道法自然”出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文中却说这是“庄子提出”的。《论语·卫灵公》说“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说“二者(指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中却多次将它们拼合为“杀生而取义”。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文中引述时均将“才”写成为“材”。文中凡有引述称说,基本不说明出处。书中像这样一些毛病难以逐一列举。这些问题可以说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是容易发现也容易改正的,为什么在图书出版印行了170万册之后却依然如故呢?
平心而论,《于丹<庄子>心得》是一本有文化传播价值的书,特别是在个人物质欲望的追求占据普遍压倒优势的生活环境中,于丹借《庄子》为题,微笑着提醒人们,要留一份从容和淡定给自己,关注精神的自由,关注文化的享受,不要在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里不自觉地做物质欲望的奴隶。这份平易而深切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这也是该书得以畅销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一本书,能够走在社会思潮的前面,哪怕只领先半步,也能给人启迪,使人觉悟。然而,给人启迪,给人智慧,给人享受和快乐,是要付出艰辛的。写书是这样,出书也是这样。文化传播讲究质量第一。优秀的图书往往是选题决定方向,内容体现精神,细节反映质量。光有好的思想观点、好的文化内容还不够,还要有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才能广泛而久远地传播。《于丹<庄子>心得》是一本有传播价值的好书,但是也有一些毛病。外观上的精美掩盖不了其内在质量上的诸多斑痕。要消除这些斑痕,需要作者与出版者双方面的密切配合。作者不妨再从容淡定一些,虚心听取读者意见,多打磨打磨,推敲推敲。出版者不妨沉稳镇定一些,时时刻刻把读者放在心里,以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大编辑工作含量,消灭文字差错,消灭知识性差错,解决语法修辞问题,解决逻辑问题,尽心竭力地把修订整理工作做到位,然后再发稿付印。编辑的执著追求和热诚坦率可以赢得作者的尊重。好书还要精加工。只有切实提高图书质量,才能留下有文化积累价值的传世之作。只有把艰辛和烦劳留给自己,把轻松和享受送给读者,作者和出版者才能安心,才算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