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报纸编辑学研究三十年

作者:肖 伟




  我国的报纸编辑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初,但为新时期提供的基础并不丰厚。20年代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和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报纸编辑讲义》等,只是提纲挈领地为报纸编辑学研究搭起了一个框架;不同时期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割裂,也使研究上的前后继承关系变得模糊:经验总结和描述是主要的研究方式。在这样的起点上,新时期的报纸编辑学研究者辛勤开拓,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报纸编辑学研究加以梳理和探究,并借此对未来研究的趋向进行展望。
  
  一、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报纸编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建构
  
  这一阶段,报业的复兴和改革同时进行,实践工作迫切需要为报纸编辑工作确立可操作性的规范,学科研究也需要树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完整的报纸编辑学教材。
  1982年,郑兴东、沈史明、陈仁风、包慧的《报纸编辑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讲述了报纸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985年,复旦大学叶春华的《报纸编辑》出版。该书对微观编辑技术的概括细致具体、实用性强。两本著述虽然侧重不同,但在核心观念上相当一致:(1)均将“报纸编辑”定义为整体性概念。如《报纸编辑学》认为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社“所有编辑业务人员全部工作的综括”,“贯穿着报纸组织报道的始终”。(2)写作框架均按报纸编辑工作流程展开,体现了应用性学科的特点。(3)均明确了编辑对报纸工作的重要意义。《报纸编辑》认为编辑工作是“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报纸编辑学》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的水平决定于编辑工作的水平”。这两种著述相互补充,建立起我国报纸编辑学研究的基础体系,成为新时期报纸编辑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两书确立的“既要从报纸编辑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又要对报纸编辑工作的各种手段进行个别的研究”的研究范式,对其后的相关研究有深远影响。80年代末,两书均进行了修订完善。
  1984年,陈迟的《培养和加强编辑力量是紧迫课题》(《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引发了关于编辑工作地位的讨论。王维的《对报纸编辑工作的几点再认识》(《新闻战线》1984年第12期)标志着这一讨论形成了基本共识。1985年《新闻战线》开设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探讨编辑工作的文章,深化了对编辑工作性质和任务的认识,确立了报纸编辑地位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纸编辑学的专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编辑层面。《采编谈艺》、《编海拾贝》是专业期刊的常见栏目,有关如何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等的文章层出不穷,并形成了一批专门著述。其中标题研究最为活跃,代表性的著述有彭朝丞的《标题的艺术》(1985)、阎家波、谢青的《通俗新闻标题学》(1987)、左克的《标题一得录》(1991)等。这种研究状况与当时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概念的引进,引发社会对传媒功能的重新认识。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媒体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由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为提供信息为首的多重功能。要完成对信息进行优化加T的任务,首先要在具体的微观领域获得突破和发展。报纸编辑学研究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
  
  二、20世纪90年代至今:报纸编辑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推进,报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编辑实践的突飞猛进为学术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本学科研究无论框架视野、数量质量、内容方法,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突破。虽然有些研究成果冠以“新闻编辑学”之名,但仍以报纸编辑为论述核心。
  首先是报纸编辑学体系向宏观层面拓展。这一阶段先后出现的与报纸编辑学相关的研究热点,包括周末版、专栏、专版、扩版热、新闻策划、都市报现象、报纸同质化等等,大多属于编辑业务中的宏观层次。其中新闻策划的探讨受到广泛关注。1993年,蔡雯在《中国记者》和《新闻战线》发表了《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和《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两篇论文,首次在报纸编辑学领域引入“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概念。在《现代新闻编辑学》(1995)中,蔡雯提出编辑工作的首要特性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建立起宏观编辑研究的初步框架。与此同时,“新闻策划”概念开始流行并引发争议,1997、1998年间形成了讨论热潮。讨论的结果一是对新闻策划的肯定成为共识:二是普遍认为“新闻策划”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如《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将之划分微观策划、中观策划和宏观策划三个层次。有关层次划分、概念表述虽然至今尚未统一。但针对报纸整体定位设计和报道策划两个层面的研究,已经在报纸编辑学中广泛展开。相关专著成果有蔡雯的《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200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2004),赵振宇的《新闻传播策划导论》(2003)。范敬宜的《总编辑手记》(1997)、丁法章的《我当晚报老总》(1999)、杨兴锋的《高度决定影响力》(2004)等一批总编辑论著也从业界角度进行了总结。报纸编辑学研究对编辑宏观规律的探索,强烈呼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报纸媒介系统的开放性和运动性。
  这种宏观拓展还表现在研究视角上。学者们开始将编辑主体及其传播活动放在社会联系的背景中加以探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是吴飞的《新闻编辑学》(1995)和《新闻编辑学教程》(2004)。后书在前书基础上扩展,分为编辑功能论、编辑心智论、编辑生态论、编辑操作论(上篇、下篇),分别从信息流动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过程,编辑的精神心智领域,编辑与作者、受众的社会关系的视角来透视编辑活动。视角拓展既是报业传受关系变化的反映。也与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成果在报纸编辑学研究中的应用密不可分。
  对具体编辑环节的研究也在开拓和深化。电子编辑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激光照排等电子技术的应用为报纸编辑带来革命,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关著述有桑金兰的《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1999)、柳泽华的《当代报纸电子编辑与排版》(2001)、肖伟的《报刊电子编辑教程》(2006)等。许正林的《新闻编辑》(2002)首次在综合性教材框架下设立电子编辑专章。这些著述均用相当多的篇幅介绍电子排版技术,同时均强调编辑技术应与编辑思想结合。如桑金兰认为版面创意艺术要求“编辑紧紧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肖伟认为“电子编辑并不简单等同于电子软件操作。而是宏观策划、编辑思想、编排创意与电子技术的综合”,其书对报纸新闻版、专副刊、言论版等不同类型版面编辑设计的阐述。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思路。
  报纸版面仍然是研究热点,大量论文对报纸的版式设计革新和视觉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出现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