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树立与践行读者为本的编辑意识
作者:楚双志
一、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
毛泽东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如果把这一原理应用于编辑的实际工作,读者的阅读需求,实际上就是客观存在;如何出版好的作品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就是在把握这一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达到让读者满意的目的,就需要我们去努力、去研究、去探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行业门类多,农村与城市差别较大,社会生活变化很快。要真正了解与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牵扯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就成了编辑人员的职业责任。
认真分析读者,首先要考虑所策划的图书的内容和读者定位,内容适合哪一类读者,潜在的读者又有多少;其次,要考虑目标读者是否能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第三,要考虑图书是否具有“易读性”与“舒适性”。关于图书内容的重要性,大家已有共识,在此不再展开论述。下面我着重强调的是要充分认识内容表达方式与外在形式的重要性,对读者喜欢的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及对外在形式的审美情趣等也要了解和研究。比如,给专业人士使用的科技类图书。叙述语气应客观、严肃,而大众类读物的叙述语气应相对生动活泼,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读者的阅读口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日趋轻松、愉悦,如何把有较深知识含量的内容用简单而活泼的形式传达给读者,应成为编辑思考的经常性命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出版物的版面设计形式或许和内容同等重要。装帧设计要力求新颖、高雅、美观,符合本书的特点和本出版社的风格。一个有特色的封面,能够在众多的书中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读者从而有兴趣翻阅目录,最后决定是否购买。所以说,封面直接影响了读者对它的购买欲望。
版面设计应以方便读者使用为原则。视觉效果上的连续性和节奏感会使读者感觉舒服。文字行距适当放宽,适度留白,字体纤细柔和,会让人阅读时眼睛感到轻松。必要时配上图表,以替代烦琐的文字说明。可使内容简单流畅、一目了然,版式也美观、大方。
总之,编辑人员应当深入了解社会,多去探究各行各业、各种读者群体的实际需要。只有深入了解、用心探究读者的需求,研究、分析自己出版物的地域需要、读者层次,对各种现象分类解剖,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眼前与长远、中国与世界等关系。才能真正探索出比较科学的符合读者需求的选题,打造出一批社会急需的、有竞争力的、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文化产品来。
二、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
图书作为商品,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另一方面,图书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一种能够传播知识、积累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特殊商品。它的质量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准的高低、精神世界的健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这种特殊的属性决定了编辑不应当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生产的规律来进退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编辑出版图书有积极引导读者提高精神品位与建设文明社会的责任,要考虑到社会的教化、人的成长和民族的明天。读者的阅读需求固然要研究并尽力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无条件地满足所有读者的所有需求,去出版一些不合主旋律要求或充满低级趣味的媚俗图书。
我们编辑的书,应当以真、善、美、新为出发点。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要使读者的水平有所提高。每个编辑应当认识到,适应读者不是目的,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的修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图书出版的真正目的。我们编辑的书都应反映编辑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体现宏观文化背景下编辑对读者的思想引导。
从建设中国、发展中华文明的长远目标与大局出发。编辑首先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这个前提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我们出版的图书,去启发、提高读者对高品位读物的兴趣,提高读者的自身素质,引导他们对生活、社会和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编辑读者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编辑的历史职责。
三,面向读者扩大图书信息宣传
图书选题确定以后,是出版前宣传还是出版后宣传,是选择报纸宣传还是其他媒体宣传,是选择行业报纸宣传还是各省市地域性报纸宣传。这些都是编辑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出版社应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从事图书宣传工作。图书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使图书拥有最大限度的读者,使读者能从不同的渠道了解该书的特色,从而诱发读者购买和阅读。责任编辑是图书的第一读者。对于图书的内容、特色和价值也最了解,这要求编辑要有意识地增强图书宣传的意识,把图书介绍给广大读者。作为责任编辑,应自觉地组织或配合协助做好宣传工作。
应当看到,图书宣传的主要对象之一应是书店,尤其是重点的书店。书店里。一本书是否摆放在显著或推荐位置、怎样摆放、能否上畅销书榜、是否允许张贴海报宣传,等等,对该书的宣传和导购至关重要。大众媒体也是读者了解图书信息来源的关键途径。尤其是专业报刊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宣传图书更是独具优势。
网络的异军突起,为图书宣传带来了崭新的模式,出版社可利用网络传播迅速之优势。及时发布新书出版信息,甚或把即将出版的新书的部分内容,先期登到网上,以便造成阅读期望和阅读等待。
四、关注读者的反馈信息
邹韬奋有句名言:“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读者的信息反馈,是编辑发现选题、纠正想法、完善思路、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的一个重要来源。编辑同任何人一样,他的社会位置、生活空间总是有局限的,在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等一系列编辑活动中,他所接受的信息总是与社会信息有着或多或少的距离,与特定读者群的审美、鉴赏水平也有诸多差异。因此,只有注重读者的反馈信息,这种距离和差异才会在编辑过程中缩至最小,才能使编辑与读者之间保持经常的信息交流。所以说,认真对待读者,重视读者的不同意见,是能否体现编辑以读者为本,正确定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图书编辑应当经常到读者中间去走访、调查,应当与一些读者建立长期的较稳定的信息关系,甚至就一些选题主动去征求读者的意见。一个业务素质较强的编辑,往往就是一个拥有众多读者朋友群、善于听取与采纳不同的读者意见、工作能力较强的人。
读者的意见反馈,不仅有利于我们搞好市场定位,策划出新的比较符合市场需要的选题,有利于我们搞好图书的市场销售工作,更有利于我们锻造精品图书。读者是图书出版业的“上帝”,他们往往在货比三家后会得出一些独特的结论,对各种图书的优劣看得比较清楚,对各类图书的销路也有所了解。因此,销售工作中读者的信息反馈,往往就是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只有充分重视来自读者的不同意见,才能取得他山之石攻玉之效,把编辑由于工作性质的局限而对市场调查的遗漏度降到最低。长此以往,才能出版一批长久不衰,年年有销路、代代有需求的精品图书来。
总之,作为一个图书编辑,必须长期不断地深入生活,对读者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和总结。不树立读者为本的编辑意识,就难有恒心和毅力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根本谈不上策划出读者真正需要的优秀图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