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编辑如何发现、评价及处理“新”新闻来源

作者:高金萍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它们大多已经发现通过一种全新的新闻来源——博客、播客,或是网络个人空间、相册影集等个人发布的信息来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怎样发现、评价和利用这些带有个人信息发布色彩的“新”的新闻来源,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意料之外:发现“新”新闻来源
  
  2007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网民数量增长迅速,仅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7300万,相当于平均每天增长20万人,年增长率为53.3%。随着网络使用的增多、网络技术的提升,这些网民不仅浏览新闻,还大量使用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个人空间(My Space)、相册(Pictures)等网络空间发布各种信息,同时也创造着独特的新闻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出现是信息时代来临的福音,互联网的普及是新闻传播多元化的保障。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多元化首先体现为新闻来源的多样化。
  传统新闻来源,指经由传统媒体所获取的新闻信息来源。2005年以前,中国大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其新闻信息主要来自传统新闻来源。如果按照传统新闻来源的获取渠道来细分,它往往包括下列六种:(1)记者的采访;(2)各种会议、简报,特别是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3)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4)专门机构发布的信息,包括官方机构、非政府组织;(5)线人提供;(6)受众提供。传统新闻来源的获取方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当面采访,也有信件、电话和电子邮件采访。对于大众媒体来说,经由传统新闻来源获取的信息已经经过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筛选、评价和处理。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一般比较可靠。
  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方新闻业诞生,到20世纪大众传播时代来临,新闻媒体始终以记者采访等传统新闻来源为主要消息来源。这种依靠传统新闻来源作为大众传媒的唯一信息来源的情况,在21世纪网络盛行的时代里遭到了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边缘地带闯入现代社会生活,成为主流。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汇的平台;同时,它也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信息互动理念。在新闻来源的获取方面,21世纪博客的兴起,打破了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仅从传统新闻来源获取信息的单一格局。
  2005年6月,美国人杰夫·加瓦斯(Jeft Jarvis)的戴尔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他向戴尔公司提出更换或维修,但是被粗暴拒绝。由此,他开始在自己的博客buzzmachine.com中发布抱怨戴尔公司的文章。杰夫是个资深媒体人、评论家,现任美国《旧金山观察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专栏作家。他的博客每天的访问量超过5000人次,在博客群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博客上发布的每一篇檄文都得到了数十个回复。杰夫的做法引起了众多博客的效仿,对戴尔公司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不满的人纷纷来到他的网站争相回帖,表示支持,一时间势如潮涌。8月23日,戴尔公司退款给杰夫,表示将采取新的举措改进服务流程并关注来自博客的意见反馈。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也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电脑噪声问题时谈到了这一事件;2007年10月17日美国《新闻周刊》还发表了杰夫对戴尔公司的专访《戴尔学会了聆听》。一条平常无奇的信息在博客空间发布后,引来新闻媒体关注,摇身成为一条重大新闻。
  尽管每当重大新闻发生,受众依然将传统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首选,美国LEXIS-NEXIS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来受众在重大事件面前,仍将传统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首选,而不是博客、播客和其他以互联网为途径的新兴媒体。然而,这并不会影响博客、播客、个人空间和相册等网络个人信息发布成为媒体的新闻来源。它们作为传统新闻来源之外的、一个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网络,能够给记者和编辑提供意想不到的信息。有些信息经过编辑的加工、处理,再经传统媒体发布,就有可能成为爆炸性的新闻。“新”新闻来源给予编辑的是一个源于受众生活、颇得受众关注、价值含量甚高的新闻信息网络。2006年前后,中国的“名人博客”热与新闻媒体娱乐报道对“新”新闻来源的挖掘就直接相关。
  
  “新的一定好吗?”:评价“新”新闻来源
  
  “新的一定好吗?”这是每个新闻人对“新”新闻来源的质疑。从新闻价值角度来看,客观事实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即是具有价值的新闻来源。客观事实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程度越高,其新闻价值度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度越低。衡量一个新闻来源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可以通过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来进行判断。
  在常规性事件报道、重大事件报道中,一般“新”新闻来源所提供的事实往往比传统新闻来源的价值度要低。“新”新闻来源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各个角落,往往以个人目击或个人感受的形式出现,表达自己的爱憎,主观色彩强,新闻价值并不突显。2006年以来,我国“两会报道”中出现了一些“博客新闻”,取材于“新”新闻来源,但这类新闻在常规重大事件报道中,无法与传统新闻来源相提并论,只能作为“花絮”、“侧记”等新闻体裁的来源,重要性有所欠缺。
  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新”新闻来源则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往往能够提供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和独家色彩的新闻事实。传统新闻来源能够给记者常规报道所需要的基本事实,但是对于突发事件,还要依赖“新”新闻来源提供更具有真实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新闻事实。换句话说,传统新闻来源在时效性和重要性方面占有较强优势,但是在真实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方面,难与“新”新闻来源匹敌。在时效性方面,“新”新闻来源有时能够补传统新闻来源之不足,以事件见证者的亲历和目击蕴涵可观的新闻价值,赢得编辑的青睐。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突发海啸。20万人遇难。这一突发事件,令正值圣诞节假期的西方各大通讯社及传统媒体措手不及。媒体报道一时缺位。2005年2月24日美联社发布了一组关于海啸的照片,再现了巨浪袭击泰国拉克山海滩的真实情景。这组照片记录了几分钟之内,海浪越来越大,巨浪卷起了沙子和泥浆,最初海水有所回落,然后逐渐形成袭击海滩的第一波巨浪。最后一张照片显示,海啸冲击了整个海滩。这组照片来自在海啸中遇难的一对加拿大夫妇约翰·尼尔和杰姬·尼尔的数码相机。尼尔夫妇是泰国拉克山海滩的旅游常客,12月26日海啸发生时,他们正在海滩上。2005年2月中旬,尼尔夫妇的尸体和身份得到了确认。救援人员还发现了夫妇俩的数码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