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广播大型新闻直播中互动环节的特点和操作

作者:俞天颖




  近年来,社会不断进步,传统新闻理念不断受到新科技、新情况的挑战。移动通信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让广播记者真正拥有了具有现场意义的“第一播报”的能力和手段,为进行广播大型新闻直播提供了条件。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利用短信互动,可以增强新闻节目的现实可感性和真实性,拓展广播的受众范围,提高听众的参与程度,激发听众收听、参与广播节目的兴趣。因此,如何在新闻类节目中巧妙编排,充分发挥移动通信的优势,成为电台节目策划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认清特点,精心策划
   
  主题单一明确,是大型新闻直播最重要的特点。在常态新闻节目里,互动话题的设置,是从节目最主要的新闻点里选取精华,拿出来供听众参与。于是,常态新闻节目的互动话题,是多样的,不确定的,每次节目都有新变化、新亮点。昨天的互动话题,可以是“银行加息,我是不是应该提前还贷?”到今天就可能变成“山东小学生取消家庭作业,究竟有利还是有弊?”作为大型新闻直播,其互动话题的设置,显然无法脱离该直播的主题。举例来说,2008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大型新闻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我国南方遭受风雪冰冻天气灾害特别报道,以下简称“风雪”直播)。在长达十余天、每天滚动推出5次、每次连续播出2个小时的特别节目里,“风雪”永远是互动的主题词。
  主题单一明确,并不意味着互动内容的单调。仍以中央电台“风雪”直播的互动话题为例,“风雪”固然是确定不变的主题,但是围绕“风雪”衍生的互动内容,却可以是无限的。在十余天的直播里,“风雪”直播设置的互动话题,包括了“爱心寄语”、“最新路况”、“未来天气”、“我在风雪中”等近十类话题。一方面,短信平台成为传递爱心、讲述故事、答疑解问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直播组把短信平台拓展成自己的资讯平台,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主动出击,甚至从中“挖掘”出独家新闻内容。
  针对这个特点,策划者要有从互动过程中捕捉新闻事件,“创造”新闻的意识。这里的“创造”,是指通过梳理互动内容,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继而组织记者现场报道的过程。2月1日,“风雪”直播组在短信平台接到手机号码1399……7618的听众信息,称自己是运送液化气的驾驶员,在郴州路段受阻多天,罐箱压力升高,有爆炸的危险。直播组决定多管齐下:主持人播报短信;编辑部与中央台驻湖南记者联系,组织现场报道:编辑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寻求紧急援助。最终,在公安部门的指挥下,排除险情,使:运输车脱困……所有后续环节,“风雪”直播始终将“风雪”中紧急大抢救的人和事作为重点新闻跟踪报道,丰富而生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组织的大型直播,短信互动不是填补脚本空白的“补白”,它是新闻事件积极、有效的传递者。
  大型新闻直播的互动环节,应该在重复性和高密度上做足文章。高密度和高重复性,是大型新闻直播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它和常态新闻栏目的最大区别。一般讲,大型新闻直播单次时间长(每次直播时间基本在1个小时以上),播出密度大(每天至少3次直播),播出周期长(这种每次播出数小时,每天直播3次甚至更多的大型直播,往往持续3天以上),策划者在制作后期往往面临新闻资源枯竭的窘境。该说的话都说过了,该采访的新闻点也都跑到了:晚间直播重复午间甚至早间直播的内容,后一天重复前一天的内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听众也在这种重复中慢慢流失。
  针对这个特点,在大型新闻直播中,要注意对互动环节的持续利用。一旦发现具有新闻追踪价值的短信,便要主动出击;主动出击之后,导播和主持人还要有强烈的整体意识、流程意识,让这条线索反复出现在节目中,和听众形成多次互动,力争把它变成“金牌”互动主题,充分发挥大型新闻直播的优势和特点。仍以“风雪”直播为例,在直播的第一天,一个自称“李师傅”的长途货运司机因突降暴雪受阻陕西,随即通过手机短信向直播组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导播立刻安排主持人和他连线。在随后几天的节目里,“李师傅”成为“风雪”直播的焦点和亮点,他的声音多次出现在直播中,听众通过短信平台打听“李师傅”近况的信息也是接连不断。直播组则在以“李师傅”为主题的系列报道中,陪伴他“风雪同行”。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雪”直播中的某些互动环节,已经脱离了“主持人播报互动话题一听众收听一听众发送短信一主持人反馈”的传统互动模式。司机“李师傅”既是短信互动的参与者,又是节目的被采访者;他和主持人之间的多次连线,又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第一现场的播报者:“李师傅”自身,又构成直播中短信互动的热点话题。“风雪”直播的策划者,就这样通过短信互动的简单方式,在距直播间百里之遥的陕西,开辟了第二现场。设想策划者如果把“李师傅”的短信,仅仅当作一次性使用的新闻线索,仅仅实现一次互动。那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扬长避短,规避风险
  
  广播大型新闻直播的上述特点,使它的短信互动平台有了不同于常态新闻栏目短信平台的操作模式。简单讲,大型新闻直播的短信平台,主题集中。内容多样。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具有和听众互动交流的传统功能,还兼有发掘新闻线索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大型新闻直播的策划者,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策划者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风雪”直播开始的时候,主持人应听众的短信要求,播放了一首以表达爱心为主题的歌曲,并在随后的节目里,向听众发出“点歌传情”的互动邀请。然而,和音乐频率相比,新闻频率的强项并不在此。事实证明,互动邀请发出以后,听众相继发回短信,要求给路上受阻的亲朋好友点播爱心歌曲,而新闻频率的歌曲库因存量有限,最终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其次,新闻线索播报前必须核实。手机短信的特点是反应迅速,缺点则是难以查证。一条具有新闻价值的短信发来,是真是假?导播绝不能为抢新闻草率行事。先核实。后播报,应是使用短信新闻线索的基本原则。假如短时间内难以核实,而短信平台提供的新闻事件又十分“馋人”,至少要做适当处理,加上“有待核实”的“保险栓”,不能让听众误解为新闻播报。如短信平台上出现“陕西高速公路潼关段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数辆卡车连环相撞”这样的新闻线索。导播就必须核实。因为这条新闻线索披露的是一起重大恶性事故,一旦失真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这种短信出现在“风雪”的直播中,失真后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进一步放大。假如无法核实,就不要出现在直播之中。
  最后,避免把互动环节的答疑解问功能,直接引入策划者的脚本中。如前所述,大型新闻直播进行到尾声,常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面对坐在直播间的嘉宾,主持人往往无话可问,这时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直接把短信平台上的听众提问,当作策划者设计的问题拿到直播间。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几乎同时推出以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后期因为战事基本平息,策划者普遍感到无话可问,这时摆到嘉宾面前的许多问题,都是从短信平台上直接调取的。有些问题非常幼稚,有些问题则因太专业而显得过于深奥(如询问军事专家某种导弹的技术特点)。大量短信被不加选择地引进到直播间,是增加了节目的互动真实感,还是反衬出策划者“技止此耳”,削弱了节目的品质?笔者认为,听众提问确实不乏有意义的好问题,互动平台也需要“答疑解问”这个功能,但是如果不加筛选和处理,直接拿到直播当中,既反映了策划者的懒惰,又是对节目品质的重大伤害。策划者应极力避免这种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大型新闻直播具有主题集中、重复性高的特点和优势,此类节目中的短信互动平台,也相应拥有新的拓展空间。互动平台与新闻节目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将比常态的新闻栏目更加明显。作为大型新闻直播的策划者、主持人和后方编辑,在互动环节的设置和操作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抓住直播中出现的每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互动信息,把它融入到直播当中。只有这样,大型新闻直播中的互动环节,才能成为推动大型新闻直播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