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版权史研究的又一收获
作者:吴有定
正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说:“本书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权发展的历史进程。其间跨越了中国稿酬制反复与滑坡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版权保护停滞与扭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版权保护复苏和建制的新时期,以及国家版权局的成立和著作权法的颁布、实施、修订的全过程,将我国在较短时期里从建立和不断完善著作权保护制度,到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版权保护过程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大致通过三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前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新时期版权保护曲折艰难的历程向读者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版权发展由反复、滑坡到停滞、扭曲再到复苏、完善的历史全过程。三个历史时期紧密缀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版权发展的全貌。而对第三个时期的叙述,几乎占了全书篇幅的70%,为读者周详地、全方位地展示了新时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如国家版权局)的建立和运作、相关会议(如青岛会议、杭州会议以及桂林会议)的召开、相关公约(如《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加入、相关人士(如郑成思等)的主张及贡献、相关领域(如网络与数据库、实用艺术作品)的归置及问题,等等。在以时间为维度的线性表述中,该书也采用特写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描述。比如第六章的“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的颁布与实施”、第八章的“著作权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前者在清楚介绍著作权法颁布的同时,把《著作权法》的立法原则、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欠缺一一向读者解读和点明,而后者紧接前者的问题,就著作权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进行特写,反映包括著作权法修改的经过、修订过程中的争议和焦点,以及包括著作权法的修改内容、有关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对著作权法的补充和比较完善、科学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体系建立等在内的、标志着中国版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同样,在第十章“新时期的专家学人对版权保护的贡献”中,全面展示了郑成思、沈仁干、吴汉东等专家学人的版权法学思想、观点、实践和学术成就等。其他各章如第一章“建国初期的版权保护”中的“胡愈之的版权观念与实践”、第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版权保护的停滞与扭曲”中的“周妙中的版权意识”等也有清晰的叙述。
据不完全统计,全书主要参考的名人论著文集包括宋应离等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胡愈之、戴文葆的《胡愈之出版文集》,周林、李明山的《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陈原的《陈原出版文集》,刘杲的《刘杲出版文集》,宋木文的《宋木文出版文集》,江平、沈仁干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讲析》,沈仁干、钟颖科的《著作权法概论》、《版权法浅谈》等在内的著作就有将近六十部,连同其他的报纸杂志以及网上文献列于该书末尾的“主要参考文献”竟多达一百三十余条。从这些可以推断该书确实是作者从林林总总、纷繁众多的人物、事件中爬罗剔抉、披沙拣金而成的结晶;据此也可想见作者对追求史实的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然而,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书中大量融入作者自身的科研成果,以史带研,以研厚史。如第一章的“胡愈之的版权观念与实践”,就详细地分析和论证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胡愈之在担任出版署署长期间,在著作权保护上的三大主张,这是他对新中国版权保护事业的三大贡献:(一)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政府不实行原稿审查制度;(二)稿酬制度兼顾作者、读者和出版者三方的利益;(三)建立稿约、出版合同制和稿酬制。又如第二章作者在详尽介绍陈原《关于稿酬》的报告出台的背景及过程之后,进一步挖掘并做了富有探究性的总结归纳:在新稿酬办法制定的具体操作上,基本依据了四个原则:一是既要估计到著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要适当地保证作者获得相当水平的物质生活待遇,又要使作者的生活不至严重脱离工农群众(其标准就是使专业作者能维持大学教授的生活水平)。二是既要防止把稿酬压得太低,不利于鼓励创作活动和提高创作水平,又要防止报酬偏高,滋长作者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三是要照顾作者的利益,同时又要照顾国家和公众(读者)的利益,因此,一般稿酬标准不能再提高,但也不宜过分压低,把不合理的部分尽可能使之合理。四是应当按质量计酬。紧接着又为读者厘清了文化部制定的新的稿酬办法在制定过程中从技术上注意解决的前三方面的矛盾。其他类似的章节还有第三章的“周妙中的版权意识”,第四章的“巴金的版权观念与实践”,第十章的“郑成思的版权法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沈仁干的版权思想和实践”、“吴汉东、刘春田、蒋志培、韦之等在版权法学研究方面的成就”,等等。这种做法,既丰富了史的内容,使史有血有肉,又让读者在分享作者科研成果的同时,便于理解相关的内容,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总之,《中国当代版权史》内容上注重全方位涵盖:在叙述对象的层面上,有其人、其事、其物、其文;在涉及领域或系列的层面上,囊括了新闻、出版、外交、司法、图书、期刊、音像、计算机软件、网络与数据库、实用艺术品等等领域;在涉及地域的层面上,既有中国大陆的,又有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在信息采撷上体现了多元化。为了更加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当代版权史,该书与时俱进,全面拓展信息获取渠道。这些信息或源于文件,或源于书报杂志,或源于信函。或源于网络与数据库,而更主要的是源于作者自己大量的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充实丰富,真实深邃而颇具可读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