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做一个什么样的编辑

作者:王德有




  我做编辑工作从1981年开始。37岁,半路出家,能否修成正果,那很难说。编辑部主任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阅历深,学问深,近视眼镜度数深,与之对视,觉得深不可测,自己永远达不到他的层次。他很善良,但对业务的要求却很严格。当时我们同时进入出版社的有几十号人,大都是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可能是因为我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又是第一批研究生,他对我寄以厚望,单独与我长谈一次。二十七八年了,谈话的结束语我还记忆犹新。
  他说:德有同志,说来说去,我就有一个希望,请你不断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编辑”。做一个编辑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编辑。什么是好编辑?那就是不断向读者奉献好书的编辑。什么是好书?好书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立得住:一条是传得下。比如《林海雪原》。《林海雪原》原稿很差,可以不用,但素材很好,弃之可惜,最后通过编辑的手,成了传世之作。这个编辑就是好编辑。庸编辑好做,不用费力,不用吃苦;好编辑难做,费力吃苦,还不知道能否有个好结果。希望你经常思考,有意识地去选择。
  谈话结束了,我觉得很奇怪,分明是一个好心的老头说了一堆糊涂话。谁愿做个庸编辑?谁不愿做个好编辑?这还用选择!而且还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去选择!
  后来的编辑实践告诉我,这话不仅不糊涂,而且可以说是至理名言。因为选择做个好编辑实在太难了,太苦了,苦到了不认真想想就要放弃的地步。想什么?想我为什么要做个好编辑,想为此吃苦值不值。
  为什么要做个好编辑?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着?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实际上,作为一个人,原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也用不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是父母生出的,不是自己要出生的。人们可以问他父母为什么要生下他,却不能问他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的意识是社会后天灌输给他的。
  不仅一个人,就是人类整体,原本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也用不着回答这个问题,它的产生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自然而然产生了它,而不是它有意识地自己要产生自己。就其自身的产生而言,没有目的,没有为什么,产生了就是产生了,存在了就是存在了。为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的意识是在之后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出现的。
  人类产生了,就想活下去,求生存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本能。不同的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力,逐渐把这个本能转化成了自觉,转化成了意识。于是它就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追求:为维护生命而活着。
  为维护生命而活着,可是死亡的威胁却总是环绕在身边。自然灾害自不必说,就是野兽的侵扰,人类中的个体就很难抵御。力大,人不如马牛;爪利,人不如走兽。一个人遇到了虎,除了武松,那可就完了。奇怪的是人活下来了,而且还要役使马牛,驱赶走兽。为什么,因为人找到了一种维护自己生存的方式,这就是依靠群体。有了群体,大部分人就能活下来;没了群体,想要活命就很难。经过无数次的体验,在人们的心目中,群体的观念便越来越重要。要依靠群体,就必须维护群体,经过多少万年的体验,人们逐渐把自己的追求提高了一步,那就是: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
  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就需要将个人的力量融合到群体之中,也就是要为群体做奉献。而奉献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一样的,也许只是智慧和体力的奉献,也许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这样一来,人类的成长过程便出现了一个大回旋:从维护自己的生命走向维护群体的利益,又从维护群体的利益走向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样一来,人为什么而活着便有了答案:为维护社会而活着,为奉献于社会而活着。
  为群体奉献了,群体受益,人们敬之;只受群体之益,不为群体奉献,群体受损,人们鄙之。久而久之,“为维护社会而活着,为奉献于社会而活着”便不再是一个一般的答案,而成了凝固在人们头脑中的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成了人们共有的生命价值观。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都有人想要否认它,但人类要生存,人类要发展,就否认不了它。
  向社会做奉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途径。作为一个编辑,就职业职责的角度而言,最主要的奉献就是为读者出好书。出好书,做一个好编辑,是我们编辑工作者生命价值之所在,是我们编辑工作者生存价值之所在。
  一个人总是要老的,也总是要死的。但生命的价值是可以不死的,因为它可以转化。张思德没有死,黄继光没有死,罗盛教没有死,雷锋没有死。他们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社会,社会的发展便包含着他们的生命价值;他们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们的无私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生命价值也就永远存在。
  我们做编辑的,生命也可以不死。就生命的物质载体而言,是会消失的,年华可以逝去,头发可以稀疏,牙齿可以脱落,耳目可以昏花,最后,肉体也会消散,但生命的价值却可长在,年华的价值、头发的价值、牙齿的价值、耳目的价值却可长在。只要兢兢业业过一生,做一个好编辑,献给社会几十种好书,消失的生命、消失的肉体就会物化在书中。这些书便是自己生命的价值。好书不朽,自己的生命价值就会永存。做到了这一点,当我们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便可以心平神安;做到了这一点,当我们以土为家的时候,便可以含笑九泉。当然,如果庸庸碌碌过一生,做一个庸编辑,推向社会的书平平庸庸,立不住,传不下,那可就惨了:一旦人老珠黄,那可真是会两手空空,悲切切;一旦一命呜呼,那可真是会体消气散,全无有。
  想来想去,吃点苦吧,受点累吧,还是应该努力做个好编辑。否则的话,何以为人,何以立世,何以面对逝者来者!
  最后还得说一点:怎样才能成为好编辑?
  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是:
  学习,学习,再学习!
  实践,实践,再实践!
  思索,思索,再思索!
  提炼。提炼,再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