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发挥优势做好抗震救灾的对外报道工作

作者:佚名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报道的策划和对前后方记者编辑工作的指导,紧紧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了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策划协调工作及时到位
  
  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工作中,国际台领导明确提出,对外报道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外宣政策,严格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报道方针,实现报道抗震救灾与报道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结合,与更好地树立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相结合,与为奥运报道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相结合,加强舆论引导,有效把握境外媒体关注的热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积极应对境外媒体的猜测、批评、质疑等不和谐论调。
  地震发生后,国际台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报道预案,并及时对节目编排进行调整。5月13日,国际台对全台各类节目,包括无线广播、海外落地节目、对内广播节目、在线节目等进行调整,报道重点转向抗震救灾,全方位报道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救灾措施,及时迅速报道灾情及救援情况,并停播、淡化了与抗震救灾气氛不相吻合的节目。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期间,国际台还停播了所有文娱类节目和广告,全面转向抗震救灾的报道工作。
  为加强对抗震救灾报道的指导,国际台负责宣传业务的台领导还奔赴第一线,指导前方记者开展抗震救灾的报道工作。台领导在前方报道组策划会上强调,抗震救灾对外报道,要把握新闻时效,抓住新闻点;紧跟主流工作,明确抗震救灾工作重点;紧跟国外受众需要,注意收集外国人关心的问题,及时解疑释惑。同时,在搞好常规报道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度报道工作。
  此外,国际台还充分发挥台务会——编委会——编前会——中心编委会四级会务制度,逐级传达贯彻中央精神,全面落实报道要求,力争宣传报道有力、有序、有效。
  
  2 多语种、多媒体采访报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共有43种语言对外广播,其中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38种外语,汉语普通话和四种方言。
  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国际台除了新闻中心派出记者到前方采访外,英语中心、日语部、朝鲜语部、菲律宾语部、俄语部、法语部、德语部、西班牙语部、意大利语部及新媒体节目中心等部门,也都派出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多语种记者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全程跟踪采访了在灾区救援的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德国、古巴、法国等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和国际医疗队,采访报道在四川居住的外国人和外国游客,发回了大量正面、独到、独家的报道。
  在多媒体发稿方面,国际台除了发挥传统的在线广播的主渠道优势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媒体和国外受众互动,在扩大外宣效果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比如,国际台捷克语广播部根据对象国国情,以网络为主要媒介,开设网络专题,选用抗震救灾过程中感人的故事,配以图片,用抗震救灾凸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来感动对象国受众,收到了较好的外宣效果。捷克听众马日昂·伊万察克在来信中说:“这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中国的抗灾反应能力非常棒。中国关于这场灾难的报道也非常出色,国际台捷克语部的报道非常专业。”
  类似的评价还来自于其他许多语种广播部门的受众——
  美国听众罗伯托发来电子邮件说:“在这里我向中国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对地震中的遇难者深表同情。我会一直关注并支持你们。”
  日本听众大岛说:“胡锦涛主席刚刚访日回国,又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他亲赴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给灾区民众信心和希望,令人感动不已。”
  印度听众卡鲁纳·坎塔·帕尔在电子邮件中说:“在奥运会即将召开之前,这真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天助自助者!相信中国能够战胜这次自然灾害,相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一定会实现。”
  
  3 与国外媒体合作,增强报道实效
  
  与国际媒体合作,努力增强报道的实际效果,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又一个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日语广播积极与日本媒体加强合作。地震发生仅一天后,日语部就通过和四川省有友好关系的日本山梨县UTY电视台,播出了2分钟的中国四川地震灾情报道。15日,日语部与面向全日本广播的唯一国家媒体单位NHK合作,制作了5分钟的报道节目,重点介绍了中国政府对四川灾区的救助情况。节目在日本当地时间16日早上播出,收到了较好效果。
  华语广播还联合休斯敦时代华语广播电台、纽约中国广播网、澳大利亚墨尔本3CW中文电台、新西兰中华电视网华人之声电台、马来西亚之声电台中文广播、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中文广播、加拿大中文电台、法国《欧洲时报》、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报》、美国《华商报》、旧金山《星岛日报》、泰国《亚洲日报》、日本《日中新闻》、英国《英中时报》、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等50家海外主要华文媒体,推出《华人同心抗震救灾——携手全球华人华侨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大型特别报道。
  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国际台捷克语、老挝语、俄语等语言部也通过各自的方式,和国外媒体进行合作,类似的报道活动均受到了海外受众的欢迎。
  
  4 加强评论性报道,展现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除了对抗震救灾活动进行动态跟踪报道外,还首次在对外报道中,将评论放在了重要位置,专门组织力量,撰写了一批具有对外广播特色的评论,被本台各语言部、国际在线及环球资讯广播广为采用。
  在对评论节目进行策划时,我们就强调,评论内容应以中国在应对地震灾难时的能力和决心为核心。以中国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表现,如应对灾难的勇气和速度、媒体的开放与透明、对生命的尊重、公民意识的提高等为切入点进行评述,其目的是通过评论性报道,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
  我们在评论中既指出了人类在强烈的自然灾害面前依旧渺小和脆弱,也通过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说明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的无畏和坚强;我们不仅强调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的速度、能力。而且也强调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展现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一方面指出中国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展示出来的政治进步、社会文明,开放合作的胸怀和迅速提高的公民意识。
  当然,中国这次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国际舆论在给予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有一些媒体认为,中国的这次迅速而积极的行动,只是中国政府因为北京奥运会临近而对外界采取的一种姿态,也有舆论对中国这次的抗震救灾行动表示“惊讶”、“难以置信”或“出乎意料”。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对外广播评论中还特别利用目前国际舆论对中国抗震救灾活动总体评价积极的机会,进一步告诉国际社会:中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效率、勇气和信心,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出现的,它们不过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各方面变化中的一部分。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民间,在这次抗震中的积极而出色的表现,都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法律基础、制度保障、社会条件和民意背景的。它们都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告诉世人,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等,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加开放,中国政府在运行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比外界想象的要更加透明和有效,今天的中国人比外界所感知的要更加宽容、热情和积极向上,中国人的权利也比以前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保护。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