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科学思维与图书策划

作者:雪 岗




  人的思维活动既有自然的物质的条件,也有社会的精神的因素,是有其明显的自身特征的。对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把握,并将其成果运用到图书策划中,对提高编辑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认清不同时期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使编辑产品更适合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
  
  思维是人的大脑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进而适应掌握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思维的复杂多样和创新意识,是人类超凡灵性的源头,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的思维是有规律的。归根结底,它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封闭孤立的活动。思维的价值就在于它同外部世界的一致性。拿编辑工作来说,我们编创的精神产品,其表述方法应该同读者思维程序相吻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对外界事物,人总是要经过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认识事物。在编写各类大众知识读物的时候,就应当尽量从具体的物像、现象和事件出发,先讲述一些实际例子,再提出概念,进行必要的分解、归类、概括,给出相应的知识和结论。编写的过程就是思维从接触具体到形成认识的过程,编者和读者在无形中达成默契,就有利于阅读效用的发挥。
  形象和抽象,是思维的两种基本类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交替使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又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而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侧重点又有不同。编辑图书也要与之适应。一般地讲。人在婴儿时期,大脑尚在不断健全过程中,对色彩和简单形象感知很快,爱看鲜艳而夸张的以图画为主的书。这样的图书,应以图为主,文字则必须为图画服务,给出明确概念即可。到了幼儿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这时人有了对语言的初步接受理解能力,通过书中的画就可以接近实物,文字可以配合图画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简单的知识。儿童时期(大约相当于小学阶段),人的思维开始发生转折,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语言文字表达的意思有了理解能力和好奇心,分类、比较、概括能力逐步加强。在数学、作文课程中能通过自己的计算和表述,达到初步抽象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人看课外书,则对文字为主的书有很大兴趣。但是儿童时期对具体形象还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接触陌生事物时,仍要以形象启发为入门先导,不过他们已经比较喜欢写实的图画和相关作品了。青少年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学阶段),人的思维能力迅速提高,而且呈现出多样性和个体性。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接受和理解理论性的分析,能运用概念、推理和逻辑方法,对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思维也有了初步理解。读课外读物时,偏重并能读懂以文字为主的各类书籍。对于形象,则转为喜欢含义较深的漫画、写意画等。人进入成年以后,思维呈现很大的差异。总的说,大多数人能做到形象、抽象思维并用,但各有轻重。图书也应形式多样,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把握不同时期人的思维的特点,对于编辑工作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根据不同读者的思维特点编创书刊,能够使编辑行为更具科学性,其产品也易于读者接受。但是一些认识和实践的偏差,却会使这个意义失去光彩,其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一种偏差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割裂开,认为形象思维低于抽象思维,只是思维的低级阶段。在图书制作中,则以为形象展示只适用于婴幼儿和儿童读物。这显然是错误的。形象不等于图画,二者不能混同。在思维活动中,形象和抽象只有方法、区域和形成先后的不同,没有高低等级之分。婴幼儿和儿童时期首先形成形象思维,不等于在掌握了抽象思维以后,就可以不用形象思维了。实际上,形象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以贯之的。随着人不断成长,形象思维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文学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且能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绝非儿童时代的形象感知能力可比。思想家科学家的抽象思维发达,但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多是在形象思维的启发下产生的。只有形象思维而不懂得抽象思维,会使人的智力出现极大缺陷;只有抽象思维而不会形象思维,则会使人思维单调死板,不善于表达和描述,同样是很大缺陷。我们做编辑工作,应该学会在读物中运用这两种不同思维形式,既要重视形象展示和实例引导,又要进行抽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论提升,帮助读者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得到启发。
  还有一种偏差,发生在幼儿读物编辑出版中。有些编辑出于进行“超前教育”的目的,在幼儿书刊中设计了开发智力和思辨能力的内容,把本应是在上小学后才学的知识和问题提前给幼儿讲,或让幼儿回答。实际上,有不少问题已带有抽象的色彩,超出了幼儿的生活范围,是幼儿大脑的物质构成所难以负担的。这种“提前开发”的做法不符合一般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因而效果也不会好。我就曾经收到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来信,信中对幼儿书刊的这类内容提出意见。反映孩子听不懂,没兴趣。“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失去了读者。幼儿时期是对形象感知最强的年龄段,应该让它们充分发展和展示,再逐步向抽象过渡。
  与此相反的偏差,更令人担忧,就是一些青年人的思维“幼稚化”。现在不少年过20岁的大学毕业的青年还在自称“大男孩儿”、“大女孩儿”,凡事要父母拿主意,父母也对他们不放心,老在后面管着。他们看的书多是卡通读物、口袋小说和图画书,对文字书则读不进去,不喜欢读,理解能力很差。一些编书者也以当今是“读图时代”为由,在各类书籍中,加进大量有关或无关的图片、插画;对语言文字却不肯下功夫,满篇是似通非通的句子,或寥寥几句图注,不成文章。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活动属于意识范畴,无形无状,其表达的途径就是语言,语言的符号则是文字。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书中讲的知识和思想内涵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读书就是要认真阅读语言文字,才能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获取知识和信息。不肯读或不会读文字书,说明抽象思维的不健全,不成熟。而书中语言文字的低劣,一方面说明编写者思维的混乱,另一方面也是在迎合部分读者的幼稚和从简心态。这种现象于读者于编者于社会发展都不是好事,我认为对青年学生应提倡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学风,健全思维的抽象性。编书者也应改变重图轻文的做法,真正让语言文字成为成人书籍的基础和主体,以高质量的文章传播知识,阐述思想观点,增强读者思维能力。
  
  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策划编辑图书,使产品多样化,避免低水平重复
  
  人的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目的。蜜蜂通过辛勤劳动造的蜂窝,其细密的程度让建筑师惊叹,但是建筑师的优势在于未造好房屋时,心目中已有了房屋的样子。思维的目的包括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答问题、检验效果等。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人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进行富于个性的精神产出。编辑人员写的策划方案及其编辑的书刊成品,就属于这种精神产品。
  比如,聚合与发散,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法。运用聚合思维,就可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成果集中起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