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整合经典:从《沉思录》到“科学元典”系列看图书选题创新

作者:江 凌

一直持续到2006年和2007年。“科学元典”系列自2005年6月开始出版,恰借这股“科学热潮”顺风而上,结果成功引领科学经典巨著的再出版潮流。其三,定位高端,制作精美。编辑的主导思想是让经典高雅起来。“科学元典”系列以学术普及为宗旨,定位于具有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其他科学爱好者,走高定价策略。该系列每本书精心挑选30-50幅清晰度高,有趣而精美的图片,制成连续16页彩色插图。这些彩图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巨匠的成长经历、科学兴趣、求学过程、科研实践、科学演讲活动,以及爱情生活、亲人关怀等,旁白文字轻松活泼,温情而可爱,充满着历史沧桑和人文关怀。这16页彩色插图把科学与人文、严肃与活泼、幽默与可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是每本科学元典的点睛之笔,又是其取胜的道中之道。
  通过对以上两个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经典作品是选题资源的富矿。是一道永远的阅读风景。经典作品是永恒的、不朽的。围绕经典策划选题是稳中制胜的不二法宝。经典作品之所以为经典。一般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依然能放射出夺目光芒的,它们能够在适当因素的激发下,重新畅销和流行起来。
  启示之二:经典作品+名人效应=畅销。不朽的经典,永恒的名人效应。名人的身后一般都有大批崇拜者、追随者,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和市场号召力。出版策划者如果能够善借、巧借名人的读书指南、读书评论和阅读倾向重新包装经典作品,何愁它不畅销。当然,什么样的名人最具有阅读号召力,找什么样的名人,怎样找名人,这需要我们的策划编辑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启示之三:寻找契机和社会热点,顺应阅读潮流,让经典走得更远。经典作品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静静地流淌着,在人们的阅读潮流中缓缓前行着。偶尔受到某种自然的、社会的因素激发。甚或社会名人的赞赏与青睐,便会掀起阵阵涟漪,甚而引领阅读潮流。前两年,传统文化回归,一些知名大学兴建国学班,不少小学生课堂开设起国学课程,国学热悄然兴起,带动起国学阅读潮流。从“四书”“五经”、先秦经典,到唐诗宋词、古典书画,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国学经典读物及其衍生作品占据图书市场半壁河山,至今仍畅行不衰。
  启示之四:整合经典作品。取胜于经典作品形制等细节的制作。一般而言,经典作品在不断的出版过程中,总有几个、十几个甚或几十个版本流传于市场,怎样整合经典作品,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在内容方面增加序言、导读、编者的话,以及在翻译语言上重新下功夫外,要在封面、腰封、扉页、版式、卷(章)前页、插图、开本、用纸等细节上下功夫,这也是“让经典站立起来”的非常重要的取胜之道。
  启示之五:将经典作品重新策划、包装上市,是中小出版社降低出版风险、进行资本积累、谋求发展空间的捷径。现在,随着出版竞争的加剧,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的局势日益明显,中小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渐显力不从心:畅销书利润空间虽大。但高利润与高风险并行。中小出版社难以掌控市场风险;开发新产品,有个市场检验的周期,资金搁置不起;与人合作出书,稍大一点的图书公司往往主渠道和二渠道两手抓,恨不得最大限度地夺取利润,中小出版社营销人员势单力薄。无法招架……加上纸张价格、印刷费、制作费上涨,中小出版社陷入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图书成本,降低出版风险,加快资金循环的一个捷径就是重新整合、包装经典作品上市。一是经典作品经过50年以上的流传和历史检验,没有稿酬负担和版权之争;二是市场上流传的多数经典作品的保守销量一般都在5 000册以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朽的经典作品、良好的社会契机和阅读潮流、屡试不爽的名人效应是中小出版社降低出书风险、进行资本积累、谋求发展空间的捷径。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