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编辑在构建和谐采编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范高农 危春勇 徐晓芳
1、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用稿
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稿件很多。编辑对稿件的取与舍,一般主要看稿件本身的价值,同时还要从整个版面的角度考虑。这就要求编辑要认真对待由记者采写的每篇稿件,做到不误判稿件。在稿件的选编上,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切实以稿件自身的质量和价值作为取舍标准,而不应掺杂进任何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里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和选择稿件。
2、传递编辑思想,积极引导记者写稿
采编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最终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记者比较“单纯”,每天只要采写好稿件就行了,而编辑就比较“复杂”,他们要面对很多记者,要处理大量稿件。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处于信息传播的枢纽。他们连接着传播的两极:一极是报社,一极是受众。编辑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得更实。一是要把报社近期的宣传报道方针、重点和编辑思想,及时传递给记者;二是要把受众的心声和诉求反映给记者;三是参与重大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从新闻和版面的角度。为记者提供支持。
比如对重大新闻的报道,由于记者处于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思维难免会受现场影响陷入新闻事件当中。这时,编辑由于处于后方,有着“旁观者清”的优势。可以通过记者的来稿,对新闻事件有比较客观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稿件处理意见。2007年10月下旬,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新闻报道中,信息日报社编辑人员和前往西昌的特派记者密切配合,围绕主题进行策划,对记者的稿件提出建议和要求,调整采访架构,充实采访内容,同时在版面上将本地记者的相关稿件组合起来,密集地报道“嫦娥一号”的相关新闻,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此外对一些新开设的版面。编辑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比如,在如何定位、版面特色、稿件风格等方面,编辑应主动在思维观念、文本结构、写作方式上引导记者创新。
3、勤于沟通交流,注意倾听记者意见
构建和谐的采编关系。需要搭建编辑和记者沟通的平台,建立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编辑与记者之间形成商榷、研究的氛围,其方式可以是在编稿前编辑先与记者讨论,统一意见;可以是在编辑过程中向记者通报想法,征求意见;也可以在编发见报后,双方开展总结经验教训性的讨论。
作为编辑,要谦逊豁达,善于听取记者有关稿件的陈述和意见。特别是碰到重要采访和重要稿件,编辑一定要提前“介入”,从记者那里获取和掌握更多的情况与信息,争取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判断:避免在稿件的运用上避重就轻,在稿件的删改上顾此失彼。
4、善于化解矛盾,密切与记者的交往
新闻工作中,总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很现实地横亘在采编人员之间,比如稿件太多而版面有限,造成一些可发、能发的稿件发不出来:记者的稿件质量不高,可供编辑选择的余地太小:编辑对稿件的删改太多,或者对图片的选择使用不当,未能较好地体现出记者的本意,等等。这时,编辑应该心平气和,冷静面对,认真对待记者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耐心细致地做解释说服工作,而不能简单粗暴,火上浇油,使矛盾升级。对于不能见报的退稿,编辑要说明缘由,让记者心服口服不致产生怨言,让他们在退稿中也能受益。
当然,多数报社因受办公场地的限制和工作时间、工作性质的制约,编辑和记者真正在一起相处和接触的时间并不多,这就要求编辑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通过走访、联谊和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密切联系,加深了解。增加信任,消除生疏感和距离感。事实证明,这样做对于构建和谐的采编关系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信息日报社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