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爷爷

作者:叶小沫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爸爸说:“有什么好怕的,前些时候你们给我看的爷爷给你们的信,里面就有很多可以说说的事情呢。”于是我就照爸爸说的,把爷爷给我和弟弟永和的信拿出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和爸爸商量。觉得其中爷爷指导我们怎样写信,要注意不写错别字的这些意思,比较适合写给《语文学习》的读者,就决定写这个内容了。爸爸又教我,写的时候要注意,要把文章的意思落在爷爷一直提倡的、做事要有群众观点上。有了爸爸这样具体的指点,看上去一个很大的题目,一下子变得又平常又具体,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我写好之后,照例要拿给爸爸看,爸爸改动的地方不是很多,可是要说的意思经他一改就清楚多了。我把改好的稿子抄好后寄给了杂志社。十月份,文章以我的署名发表了。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想起爸爸说的爷爷一直提倡的“群众观点”,又想起了平日做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的爷爷。
  还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教我们:在递给别人刀子的时候,要把刀柄对着对方,为的是让对方好接手:在放餐桌上的碗筷的时候,筷子要放在碟子的右面,调羹的把要一顺向右,为的是让用餐的人拿起来顺手;在公共场所,在有人休息和谈话的地方,走路的脚步要放轻,关门的动作要放轻,放东西的声音要轻,为的是不影响别人。为了养成这些习惯,爷爷一遍一遍地训练我们。我不长记性,着急出去玩就什么都忘了,把门重重地甩上,为此不止一次地被爷爷喊回来,让我把门打开重新关一次;我做事鲁莽。搬了椅子常常会重重地一放,为此不止一次地被爷爷叫住,让我把椅子搬起来重放……爷爷的老朋友多。聚会前爷爷会在茶杯上分别贴好他写的小方签,上面是每个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为的是方便客人使用自己的茶杯……我们长大会写信了,爷爷告诉我们,写信的时候一定要为接信的人着想,接信人想知道的一定不要漏掉:写信封的时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一定要写清楚,为的是方便邮递员的投递……后来我当了编辑,爷爷告诉我,写文章一定要为读者着想,句子要通顺。意思要明白;抄写稿子的时候一定要为排字工人着想。字要写得清楚,不要叫别人去猜想;稿子发表了要为作者着想,尽快寄样书样报,尽快寄稿费,作者等着看呢……
  爷爷教给我们为别人着想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在爷爷看来都不小。他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告诫我们,是希望在我们的心中,真正树立起在他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群众观点,是要我们养成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的习惯。爷爷在许多谈到有关教育这个问题的文章中都反复强调,教育就是要培养好的习惯。早在1941年,他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写道:“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为别人着想,是爷爷许多好习惯中的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使他一辈子受益。对于我们这些晚辈的教育,爷爷更是像当年写下的誓言那样,“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作者单位:中国少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