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独语 ·过黑发桥 ·距离 ·桥 ·什么能够使你欢喜 ·雪中 ·域外 ·造访 ·追求
覃子豪(1912—1963)诗人。原名覃基,1912年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市。中学毕业后入北京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开始从事创作。早年就读于北京中法大学,深受19世纪浪漫派诗人雨果及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影响,推崇象征主义诗风。 30年代留学日本,开始进入诗坛,曾倡导“新诗歌运动”,此时期的诗作表现了执著青年对于生命的追寻,诗风明朗,富强烈现实感。抗战中,他归国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创作诗歌,主编文学副刊。1947年为谋生计漂流台湾,先后在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台中办事处、台湾省粮食局任职。创办了第一家以抒情为正宗的《新诗周刊》。1954年,他与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蓝星诗社”并任社长。“蓝星”是一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无固定理论和绝对信条,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之创作风格。是现代诗代表人物之一,理论上反对“横的移植”,注重传统,但对现代诗的形式又取维护态度。作品内容细密,构思严谨。 覃主张“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1957年,就现代诗问题与纪弦展开争论。1959年,就新诗晦涩、难懂问题与苏雪林发生争论。1957年覃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对以西化为核心的“六大信条”进行了尖锐批驳,表达了中国民族主义诗人的心声,引起台湾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强烈共鸣。与此同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传统的严谨与浪漫的抒情相结合,创作出一些上乘诗作。如《过黑发桥》中写道:“港在山外/春天系在黑发的林里/当蝙蝠目盲的时刻/黎明的海就飘动着/载满爱情的船舶”;《画廊》是其创作发展上具有转折意义,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本诗集。诗人从生活表层的人生批评,深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如《肖像》:“这肖像是一个诠释/诠释一个憔悴的生命/紫铜色的头颅是火烧过的岩石/他来自肉体的炼狱/他的灵魂在呐喊/我听见了声音”。可惜,诗集出版的第二年(1963年),正处于艺术发展阶段的诗人却因肝癌病逝。“蓝星”在台湾诗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达53种,编发各种诗刊327期,为中国诗歌宝库增添了丰富作品。这与覃子豪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被誉为上世纪东南亚最著名的“海洋诗人”,台湾“诗的播种者”及“蓝星象征”,先后出版诗集《自由的旗》(1939)、《海洋诗抄》(1953)、《向日葵》(1955)、《画廊》(1962)、《永安劫后》等。在诗歌理论上亦有建树,诗论有《诗创作论》、《诗的解剖》、《论现代诗》等著作,影响深远。另有译作有雨果《惩罚集》、《裴多菲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