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样板评论

作者:张雨生




  本人如今称张总了。京城一家超大型的广告公司,邀请担任总撰稿。有一以前的同事胡小弟,在A市报社任社长,昨天来电话求援,内容如下——
  市里新来的高书记,对有关他的活动报道特别重视,一再指示,发新闻的时候,一定要配发评论。我们遵照执行,但配发的评论,他次次表示强烈不满,提出严肃批评,总是说深度不够,高度不够,力度不够,热情度也不够,尽是从报上抄来的套话、空话,没有一句有自己特色的实在话。他当众指着我问:“你们报社离开了套话,还能不能写文章?”老兄是写广告词的高手,请帮小弟一把,写篇评论做个样板。不然,小弟的这把交椅就坐不稳了。稿费,大大的从优。
  我回了电话,漫不经心,慢条斯理,内容亦如下——
  没有那么严重吧。不就是不讲套话、空话,要讲实在话吗。别说标准有“四度”,就是“五度”、“六度”,也没有什么难达到的。本人的广告词,你在电视上早见识了,样板说不了,应付你们书记还是可以的吧。
  稿费也不必从优,就按文章占的面积计价。你们报的广告费,早就是明码标价,10×10个厘米,1万元。
  交易立即谈妥。胡社长用“伊妹儿”发来了需要配发评论的新闻。我选取其中的核心句子“高书记4个小时的长篇重要报告,获得了全体代表5次最热烈的掌声”,以此作为文眼。
  评论一挥而就——
  这热烈掌声并非指令性的掌声。会前发给全体代表的重要报告里,没有用括号注明,领导同志念到此处,请各位热烈鼓掌。
  这热烈掌声也不是引导性的掌声。在会场的两侧和中间,今天没有安排会议的组织人员带头鼓掌,用以引导全体代表鼓掌。
  这热烈掌声也不是启发性的掌声。在长时间的念稿过程中,领导同志也没有故意停顿下来,示意和等待台下的代表们鼓掌。
  这热烈掌声更不是礼节性的掌声。礼节性的掌声只出现在报告的开始和结束。这5次热烈掌声至少有3次完全不属于这种性质。
  由此不难得出准确的结论:高书记赢得的热烈掌声,不是一般性的掌声,而是与会全体代表发自内心的、浸入血液的、充满敬仰的、饱含热泪的、满载企望的、一往情深的,同时又是心潮澎湃的、热血沸腾的、痛快淋漓的、心旷神怡的、赏心悦目的、扬眉吐气的,并真诚代表本市全体人民全部心声的热烈掌声!!!
  我的“伊妹儿”发过去,那小子居然犹豫不决,说我写的不像评论。我毫不客气地教训他:“要不,领导怎么会说你水平低呢。有了好东西,你也识别不了。你说,哪一句是套话、空话,说得不实在?就这样照发,你的交椅要是坐不稳,我的交椅让给你。”
  今天刚刚上班,他的电话来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说我的评论昨晚发了,今天早晨,他们的高书记看了,高兴得很,问这篇评论是谁写的,还要接见作者,并充满信任地肯定:“报社不是没有人才嘛!以后的评论就以这个做样板。”
  这小子还扭捏作态:“这回,小弟就沾沾光,自认是作者了。”
  我不屑地说:“本人是京城广告公司的张总,还在乎你那点小荣誉。只是那个‘10×10’,快点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