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想起古人的一段对话

作者:于成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刘器之和司马光离开人世已近千年了,离我们已是那样的遥远。他们的灵魂也已灰飞烟灭,他们的肉体也早已化为尘埃。但我们活在现在的人们,还没有忘记他们,还在纪念他们。特别是他们俩人生前有一场感人肺腑浸透着“诚”字的对话,至今仍为世人所传播。
  公元1085年,即宋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次年(即元佑元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副宰相)。有一天,史馆(即官署名,掌监修国史)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吗?”
  “当然知道!”刘器之脱口答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兄力荐,69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还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就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刘器之回答说:“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还没等刘器之说完,司马光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这点你就又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确实很多,但仅因念旧交旧情而荐人,那朝廷里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吗?”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不知说何为好,只好静待司马光继续说下去。
  司马光果然接着说下去:“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家里。我们在一起谈天道地,说文论史,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有些意思有些意义。我当时心境很不好,你常常来宽慰我,鼓励我。说实话,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运啊!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过去那些泛泛之交,甚至仅仅见过一次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之名,行要官之实。可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之处。我就是冲着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深受感动,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
  读罢九百多年前这场优美动听的古人对话,笔者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刘器之“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而司马光“就是冲着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刘器之。俩人的思想境界居然达到这种高度,多么难能可贵啊!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反观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官场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已蔚为奇观;“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升职重用”已成升官秘诀,与当年刘器之“尽心行已”做人的品德和司马光“取之以公”荐人的准则形成鲜明的对照,真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那么,刘器之为什么能够做到“尽心行己”的修养功夫呢?司马光说道:“他的秘诀,就只是做到了‘诚’而已矣!而要做到‘诚’的工夫,就必须先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而刘器之的一生,居然“能够把‘诚’字做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啊!”当时的市民田叟说道:“若是经过南京,没见到刘待制(即刘器之),就如同经过泗州(山东曲阜),没见到大圣孔子一样的遗憾啊!”为什么他能够如此的感动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诚”字而已矣!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能够践行“取之以公”荐人的准则呢?其答案实也是个“诚”字。正如他自己所说:“其诚乎,吾平生力行之,未尝须臾离也。”对老百姓他更是无所欺,据说他在洛阳居住时,托人出卖他所乘之马,他嘱咐派去的人说:“此马夏天有肺病,对买者要如实相告。”此虽属一件小事,但充分表现了司马光的诚实品格。由此可知,刘器之所谓“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其实所“知”的只是一个“诚”字而已。
  纳万千年于方寸之间,其心境必豁然,目万千事于竹册之内,其眼界必洞明。“学而时习”发生在九百多年前司马光与刘器之的一场精彩对话,让我在古人的高山景行中,享受到了“读史使人明智”的“不亦说(悦)乎。”古哲老子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诚哉斯言。
  [马静荐自《当代人》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