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茶客留言

作者:殷国生等




  殷国生《江苏盐城》
  
  东方航空公司空姐写的《飞机上遇到的一件辛酸事》(见《杂文月刊·选刊版》第8期)让我泪流满面!
  荐稿人的话语很中肯,这里,我还想透过朦胧的泪眼罗嗦几句。那个酷似我父亲的老人发生在飞机上的故事,使多数读者有恍如隔世的惶惑。中央体恤农民疾苦,陆续提出“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不少偏远落后地区,国家前进一大步,它们挪动一小步,有的甚至是停滞不前外加环境不断恶化!从这些地方走出的父老乡亲,怀着对城市莫大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虽谨言慎行但仍然动辄得咎的遭遇,使得他们出现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显得寒酸和凄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加以重点扶持帮助,这些极其贫困地区的人民,将成为被时代抛弃的“孤民”,缺医少药缺吃少穿,实在比水深火热好不到哪里去!翻开民族解放史,这些地区的人民又曾经作出过巨大的牺牲,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当初作出的巨大牺牲换来了什么?坐飞机连餐饮免费也不知道?
  这篇文章其实真的算不上杂文,但是,感谢《杂文月刊·选刊版》编辑,是你,使我们懂得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农民、一个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的老人、一个类似我们父亲的中国老人,本身就是一篇绝佳的杂文!
  
  刘曰建(北京)
  
  读罢香港特首曾荫权的《走出礼宾府》(见《杂文月刊·选刊版》第8期),为之一惊,领导原来还可以这样讲话!这和我心目中领导的“重要讲话”大相径庭,于是拜读再三,好在仅千余字,不足一页,比某些领导“说两句”还短,且文字平易。笔者混迹官场多年,见识领导讲话无算,对某些领导的讲话实在不敢恭维,篇幅冗长、空洞无物、假话罗列、废话连篇、套话成套,看过或听过,脑子空空如也。在位时,拿到厚厚一本领导讲话,前边几页翻过不看,后边几页也不看,只在中间找需要执行的东西。有人调侃,领导的讲话需用甩干机甩过,才见“干货”。可谁要是像曾特首在任职一周年的重要时刻不说几个钟头,不来万把字的大块文章,会让人觉得没水准。讲话必有几个“必要”、几个“一定”、几个“ 做到”、几个“不许”……反正说大话不上税。
  曾特首有“权力大了,却越觉得需要战战兢兢”的感慨。这使我想到我们政府的决策能否走出北京、省会?现在的种种腐败,都在中央禁止之列,频频发生的矿难,哪个不是和中央对着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决策走不出什么“府”的祸根。
  曾特首的“放下身段”更值得当权者仿效,他生怕市民认不出自己,希望在他吃牛腩面时“大家打个招呼吧”,我们某些官员是出有车食有鱼,前呼后拥呼啸而过,生怕市民认出自己。在网上有时看到某某官员被杀被炸的新闻,总会看到网民的欢呼雀跃,让人不寒而栗。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扩大化”到所有官员,是谁的悲哀?对群众的“偏见”公仆们将做何表示?虽然香港和内地情况有所不同,还是建议官员们读读《走出礼宾府》,或许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
  
  王海银(山西太原)
  
  读了陈四益先生《选人难》一文(见《杂文月刊.选刊版》2006年第8期),笔者感触颇多,憋不住也想说几句。
  论及选人问题,首先当把人才划分为管理、领导型人才和技术、业务型人才两类。我想,陈先生谈到的选人难,主要是指前一类人才的选拔,目下后一类人才的选拔并不存在太大问题。陈先生在文中把主要笔墨用在了如何鉴别人才问题上,然而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现在更大的问题是:许多单位或部门的领导者根本就对人才不感兴趣!你就是把现成的人才放到在他眼皮底下,他都懒得看抬一下眼皮,更何谈劳神费力去发现呢!因此,现在最缺乏的不是鉴别人才的方法和机制,而是激发领导者对人才的兴趣的方法和机制。
  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到一种体制,使领导人和他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成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惟如此,领导者才可能像当年的刘备一样求贤若渴。其次,要像封建社会把能否做到“野无遗贤”看作君王圣明与否的标记一样,把人才的培养、发现、选拔和充分利用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人才是第一资源,浪费人才比浪费资金、能源、原材料等性质更为严重,因此,一个单位如果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理应追究领导者的责任。第三,如果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不妨借鉴一下过去的科举制度或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两种制度虽然有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才干的弊端,但却能够最大限度地绕开人为因素,只要经过适当的改造,也可以用于当代人才的选拨。两害相衡取其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