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传



  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代为儒生。

  刘因天资过人,三岁就能识字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记诵千百言。六岁能写诗,七岁能撰文,落笔成章,其才惊人。刚二十岁时,每日阅读经典,仰慕古代圣贤,因做《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为真定教授,刘因常与他往来。起初研究经学及其训诂疏释之说,常叹息道:“圣人学术的精华不止于此。”后得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及吕祖谦的著作,十分欣赏,其评价是:“邵之学至大;周之学至精;二程之学至正;而朱子之学博大精深,以圣贤正理贯穿始终。”这表现了刘因的高见远识。

  刘因早年父母双亡,对继母孝敬,因家贫,在翰林待制杨恕的资助下才办完祖父和父亲的丧事。刘因性情正直,不随便与人交结,家虽甚贫,但非正当财富则一概不取。在家开馆教学,对于来求学弟子,因材施教,皆学有成就。凡公卿路过保定,闻刘因之名,前来拜见,刘因多谦逊回避,不了解的人以为他高傲,他也不去计较。他很欣赏诸葛孔明“静以修身”的名言,把他的住所名之为“静修”。

  不忽木知刘因才学人品均优,举荐于朝廷,至元十九年(1282),令召刘因入朝,升为承德郎、右资善大夫。裕皇在宫中建学,原命资善王恂教授宫内侍卫们的子弟。王恂死后,命刘因继任其职。不久,刘因因母病辞归,第二年母亲去世,守丧于家。至元二十八年,朝廷遣使召刘因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刘因因病辞谢,并上书宰相,说明其辞不奉召的原因,大意是:

  “刘因自幼读书,深明君臣之义,国人之所以能安居乐业,都是皇上所赐。因此凡我生民,或出劳力,或尽智能,各自报效皇上。这是万古不变的必然之理。

  “刘因生年四十三岁,未曾有尺寸之功以报答国家养育成长之恩德。今皇上再三召征,我怎敢不从,而贪高尚之名,负国家知遇之恩,违背圣人之教。我刘因自幼来,从来不敢有高傲之心,这是阁下也知道的。

  “从前皇太子召我为资善,当即奉召与使者前往;再奉旨令我教学,我也立即应命。以后确因老母中风,请假还家省视。母亲不幸去世,我不能不居家服丧,并非有意不出任。今圣上选用贤良,革新政治,那些隐居之人都出来效力,何况我刘因并非隐居之人。但身患疾病,不能奉命,心与愿违,只有惶恐待罪。

  “因素来体弱多病,自去年丧子,伤心未已,从夏到秋,又患疟疾。后来病虽治愈,但精神气血已非往日可比。不料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发,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止。八月二十一日,朝廷遣使持皇上诏令而至,我扶病拜接圣旨,且暂留使者,候病势稍退,即与使者同行。但迁延至今,仍医治无效,只得请使臣先行,待病退后再奉诏赴京。望阁下怜悯原谅。”

  书上,朝廷亦不强迫。至元三十年(1293)四月十六日病卒,年四十五岁。无子。延..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欧阳玄赞叹刘因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学说,为来世开太平者”。

  刘因著述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题为《丁亥集》,皆刘因自选。又有文集十余卷及《小学四书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惟《易系辞说》是他在病中亲笔写成。

国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