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二十四史》前言



  中国古典文献如山积海涵,泱泱大观,光焰万丈。简而言之,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门类。在浩若烟海的煌煌史籍中,被视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以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将中华五千年滔滔历史长河凝铸为一座永恒的丰碑,以此饮誉古今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二十四史》共三千二百一十三卷,记载了我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的历史流程,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索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由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二十四史》不仅为研史之人所必读必备,而且被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奉为治国安邦、运筹帷幄、推陈出新、建功立业的宝典,也被有识之士视为修身治家。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明镜。
  然而,《二十四史》成书年代久远,文字艰深,典故生僻且随处可见,因此许多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苦于文化修养的不足,无缘涉猎其中,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有鉴于此,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谢圣明、黄立平二位先生,为满足各界人士的研读愿望,使《二十四史》走出可望而不可及的象牙塔,于六年前力邀当时尚健在人世的著名历史文献学家、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会会长、博士导师张舜徽先生,着力组成《白话二十四史》编撰委员会,汇集文史学界数百名专家学者,殚思竭虑,呕心沥血,笔译数载,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工程。此书的问世,为那些对全面了解祖国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而苦于古文功底不厚无法如愿以偿的广大读者朋友,敞开了方便之门。
  须作出说明的是,当初编委会的规划是将《二十四史》予以完整今译,因此将书名定为《白话二十四史》。翻译工作全面展开之后,参与此项工作的许多专家学者,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学术研讨的角度,就《二十四史》之照章全译是否可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展开了讨论。专家学者们认为:
  (一)《二十四史》内容过于庞杂,因此对《二十四史》的今译应视为是对其的一次全面整理。如果编译那些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对历史没有作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记,从哪方面看,都价值甚微,只会浪费译者和读者的时间精力。至于帝王年表与历志、职官志之类,也无今译之必要。
  (二)在《南史》与《宋书》、《梁书》、《南齐书》、《陈书》,《北史》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与《新唐书》,《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中,有很多相互重复的部分,若在篇目上不作统筹安排,不加取舍照直译出,势必会造成大量篇幅的简单重复或大同小异,这也是不可取的。经过慎重考虑,编委会决定尊重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在保存其全貌的前提下,对《二十四史》的篇目作必要的删减。删减的原则是:(一)帝王年表一律不载,对历志、职官志等无今译必要的志不予译出。
  (二)对在当时和后世没有产生影响,没有作出贡献的传主的人物传记,也不译出。
  (三)对重复的人物传记存优去劣,择善而从,同时也应保留那些精彩的重复篇目。
  因此,本书虽非照本宣科式的全译,但由于删减部分多为表、志、重复篇目及今译价值不大的人物传记,所以仍不失《二十四史》的整体风貌,且是迄今为止《二十四史》的最全译本。
  本书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且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为阅读对象,研究人员可以作为专业工具书。译文原则上采用直译,有些地方也不拘泥于刻板的对译,而是在忠实原著本意和行文风格的前提下,予以简洁意译。译文力求准确简洁、生动流畅,以保持原文的神韵为追求目标。各史译文均由译者文责自负。
  本书以目前最为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今译蓝本,与百衲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清乾隆武英殿本(上海书店影印本)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的《二十四史》整理本、选编本。鉴于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从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对《二十四史》的一次全面整理。在今译过程中,参译的专家学者倾尽心力,既吸取了古今的考订研究成果,又注入了自己的心得新见,集普及与研究,通俗与学术于一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在此祈请方家指正。
  以六年多的时间,完成对《二十四史》的今译工作,实在是太匆迫了,加之我们水平有限,虽尽心竭力以求功德圆满,但也深知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奢望,因此本书一定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若蒙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国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