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2期


“你走了一个世纪 你走出一个时代”

作者:陈 晋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想,观众之所以认可《邓小平》这部片子,根本上是由邓小平同志本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决定的,由他本人所具有的个性魅力决定的,由他本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决定的。
  作为与二十世纪几乎同龄的老人,邓小平可以说经历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个世纪以来面临的屈辱、抗争、追寻和崛起,经历了建党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个人的智慧和勇气融进历史的潮流,最终使他成为了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又一面旗帜,中华民族追求和实现现代化的又一个人格化的象征。当我们回顾他漫长而沉重的奋斗生涯的时候,在奔腾不息的历史大潮里,总能感觉到他非凡的品格气质的浪涛。
  从片子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这方面的线索。
  首先是他的务实性格和果断精神。片子第三集有一段对杨国宇同志的采访,他的话无疑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你别看他严肃起来不说话,可一说话,就像打出一颗子弹,那你就非执行不可。虽然话不多讲,也不讲空话,但讲一句算一句,讲了就要办到,办不到的话他不会讲。”这是他在战争年代留给人们的印象。这种性格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显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凡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人,包括比较注意片子里引用的邓小平同期声的人,都有一个突出的印象:里面没有什么着意去构建体系的华彩滔滔的长篇大论,大多是针对实际问题说出的句句实在的大白话,一看就明白,一想就清楚。真理本来就是朴实的,管用的话总是具体的。言如其人,这大概可透视出邓小平的人格本色吧。
  实事求是,是照搬书本、拘于成规、盲目求进的天敌;是灵活应变、适时而动、稳妥前行的朋友。这个“朋友”,是邓小平一贯的财富。通常认为,他是个极有原则的人,其实,更重要的是,他是特别善于把自己的原则投人实践之中的人。因此,他从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并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那激动人心的目的地。早在六十年代初,在想方设法恢复农业生产时,为支持农民自发搞起来的包产到户,他重提战争年代的一个说法: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还说,我们过去同国民党打仗,之所以能胜,就是不按规矩打。只要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生产力,哪种形式好,就用哪种。同样,有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就在邓小平的心中开始孕育。而务实的性格和对分寸的把握,使他深知,不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人们接受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同时,搞市场体制,到底对不对,怎么搞,更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检验来摸索。但一旦时机成熟,他就大力倡导,做出果断的抉择。于是,过去被视为资本主义“专利”的市场经济体制,被邓小平拿了过来,最终在1992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们政策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的军事生涯,无疑锤炼出了一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革命风范,锐意进取、善于开拓新局面的创新胆略。很有意思的是,邓小平:1926年底回国后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军队的(冯玉祥国民革命军西安中山军校政治部主任),1989年他辞去的最后一个公职也是军队的(中央军委主席),所以,他曾对人说,自己的专业是打仗。在他的军事生涯当中,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了。为了把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敌军拖出来,刘邓大军毫无二话地千里跃进。所谓“杀出一条血路”,就是这一行程的真实写照。正像片中第三集采访国民党起义将领所说的那样:“那是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就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那时刘邓是最危险的了。他敢干,他一进大别山,就把整个状况改变了。”在坚持大别山最困难的时候,东边的陈粟大军曾提出率几个纵队西进增援,邓小平却向中央提出: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有利。似乎是越在险象环生的时刻,邓小平的智慧和才干越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所以,许多年后,他告诉人们,自己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那几年。军事家邓小平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身上的军人气质也特别地突出。
  这些特征,使他在战争年代常常独当一面,不断开拓,在绝境处创造新局面;同样也使他在建设时代面对困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放思想,敢于探索,锐意进取。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他临危受命,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再次被打倒的危险,在1975年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在开辟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重要关头,都能看出邓小平所发挥的决策作用。如领导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些事件,一环扣一环,几乎每一件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中国的前进方向,都会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之船的启动。1979年,当他做出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重新说出三十多年前进军大别山时刘伯承司令员说的那句话——“杀开一条血路”——的时候,我们无疑在这句沉甸甸的语音后面,感受到一种永远进取的军事家的性格份量和光彩。以非凡的胆识,迎着风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创造性。那些使自己的名字和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在一起的伟人,无不是因为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整个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人的判断、意志和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上,找不到没有遭受过挫折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如何对待挫折,无疑是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革命信念的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些成功而且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总是在曲折中显出特别的魅力和风采。邓小平亦然。他三落三起的传奇生涯,无疑是人们很感兴趣的话题。我突出的感受是他面对挫折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崇高信念。
  片中有一段对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的采访。他说:“1979年我有几个月下野了,那期间我又访问中国,去了西藏。从西藏回到北京后,我见到邓小平。我问他,我现在下野了,但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你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你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说只有一个:忍耐。忍耐,就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一种特有的政治风格。在“文革”期间身背“第二号走资派”的罪名下放江西的时候,一次在参观江西瑞金红都糖厂时,他曾说,我至少还能干二十年!后来的人生恰恰印证了他的这个自信。这个“财产”当然不是别人或上天赋予的,而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政治生涯中积累的。在挫折面前的忍耐和沉默,都是一种自信和力量的积累,是出色政治家所必须的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的分寸把握。正是靠了这种内在品质,才有了他在古稀之年东山再起的奇迹。他自己也不无幽默地说起,如果设立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诺贝尔奖的话,我很有可能得金奖。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有两件事让人感慨殊深。一件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已然是74岁的高龄,历史给他提供的机会和空间确实不多了。他对人们说:“坦率地讲,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