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4期


青苍的苍坊

作者:涂光群




  离开耀邦家乡时,面对那苍山环抱的他的故宅,真有一种苍凉之感。然而山峦、青树、流泉同那故宅的主人一样,都是永恒的征象。
  湖南浏阳南乡有一处偏远、封闭的山村,它的名字叫苍坊。说它偏远、封闭,的确是这样。它离浏阳县城有两三个小时公路里程。旧时代不通汽车,一个农民从那儿步行到县城,至少得花上大半天工夫。说它封闭,是因为它是个四山环抱,仅两头各有个小通道的典型小山冲。但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年头,却从这里走出一个人物。他对于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回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事求是路线,从“左”倾、封闭,走向改革、开放,起了人所共知的不可缺少、不能替代的作用;他那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作风,像春风细雨润泽人心,人们情不自禁地怀想着他。他就是风风火火的胡耀邦同志。
  1997年6月2日,我怀着虔敬的心情,去到这个山村,瞻仰胡耀邦故居。沿路陪同我的是曾长期在浏阳工作,做过好几任区委书记和局长,而今又是诗家的一位退休老干部。1961年,他亲睹了耀邦独有的风采,至今难忘。他说,他召集我们好几个区的干部在一起开会,他先问他家乡的书记:你知道x x寺吗?那个书记连连摇头,回答不上来。原来这是耀邦老家邻村山上一个很小的地名,这位书记从来没去过这片地方。耀邦告诉他,他刚刚去过,这个“寺”山底下住着几户贫苦人家,他们的口粮成了问题,他要书记赶紧派人去看看,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他们这些区头头们这才知晓,耀邦当天上午轻车简从,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小路步行翻山越岭,先去了那个“寺”,又下山去了那个小山村做了调查研究。耀邦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体察,工作的深入,真是没得说的。这位诗人、前地方老干部讲起这段往事就兴奋,心情难以平静。我又何尝不是呢!我也想起了与耀邦有关的一件旧事。1981年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人民大会堂听耀邦作报告。出人意外的,耀邦这回是念稿子;而且向来待知识分子温和的耀邦,今番讲话的调子是严峻的,他严厉警告“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听报告的人们不难感知,当时情势下耀邦必须这样做,会场气氛也是凝重的。但谁也想不到,下午耀邦召集文艺界头头们开了个小会座谈,这时他的调子偏于缓和,除了批评也讲了些抚慰的话。人们的心境变得稍微宽松了,心里想说的话尽在不言之中。这一情景,我在单位及时听了传达。这就是耀邦啊,难得难为的耀邦。
  我在小车里陷入了沉思。抬头看,仍是满目青山,不见人,不见村。忽然车子拐进一个山嘴,立刻风景别样。诗人老干部指着山冲里潺潺流着、清澈见底的一条小河对岸半坡上绿色树丛掩映的一座黄墙青瓦小院,对我说,那就是耀邦的老家。到了那里,我站在院中耀邦家的“泮公享堂”前感受了一下周围环境,觉得耀邦出生地“风水”甚佳,对面三青山俨然一座笔架。苍山、清流孕育了耀邦这样的人才、文才。唯一缺点是山冲显得有点展不开。我仔细看了耀邦家的几间老宅和他诞生的房间,那是极平凡普通的农家屋。依我观察,他家的成分也就是个下中农。我还见到了耀邦的侄儿,两个堂弟,他们都是农民,而耀邦已过世的兄长也是个农民,解放后一直在家务农。可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和世界莫不知晓的胡耀邦。他当红军时才十三四岁,可能是从老家步行到南边的湘赣山区去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队伍的吧?这里老百姓中流传一个传说,说是毛泽东见了耀邦这么点小鬼,就问:你这么小就参军,受得了红军的苦吗?耀邦回答:我不怕,甘罗十二岁就做宰相的事,我今年十三了……。这样的回答,显示了一个读过古书的农家孩子的聪敏。不管你信不信,耀邦一直是个书迷,在长期戎马生涯和繁忙工作或赋闲之中,不间断地读书,增长了他的智慧。耀邦故宅里辟了几间展室,我注意到一方玻璃桌橱里有两帧他的手迹,都是录的杜甫涛,赠友人的。一帧注明“戊辰秋”的,是这样两句杜诗:“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帧写的是“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我登时心里震了一下,觉得这两段四句诗既是勉励战友的,也是耀邦自抒胸臆和他一生身先士卒、果敢行事的写照。方才诗人、地方老同志讲的那件事,难道不是“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的实行么!我爱杜甫的诗,也自觉对杜诗比较熟,但是耀邦却将我这个文人考住了,我记不起两段诗的出处。回家仔细一查,才查出来了,这两段诗都出自饱经忧患后,老杜晚年的作品。前两句写于成都,出自一首题为《岁暮》的律诗;后两句作于夔州(今奉节),是《夔府书怀四十韵》中的。由此也足以证明耀邦不仅爱杜诗,而且钻得很深。因为古往今来,凡是爱国爱民爱得很深的人,都是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老杜心心相通的啊!
  离开耀邦家乡时,面对那苍山环抱的他的故宅,真有一种苍凉之感。然而山峦、青树、流泉同那故宅的主人一样,都是永恒的征象。
  1997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