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期


我又“找”到了派克老师

作者:费孝通

的,当时他的正式头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1933年他从亚洲回芝加哥大学后,就从这个教授岗位上退休了,到1936年又不甘休闲,进了美国著名的黑人大学Fisk大学当访问教授,继续教书。
  派克到燕京来讲学是认真的,就是说,他正式开课,给学分,按时上讲堂,课后还通过个别谈话和偕同出去参观,指导学生学习。我当时作为社会学系高年级的老学生,正式选了派克的课,注了册,每堂去听课,还要按老师的指定进行课外作业。这一套规矩,现在大学里似乎已没有这样严格了。
  在派克老师班上,我们这些学生特别认真,原因是他名气大,所谓先声夺人。在他未到之前,学生里已经流传开了他是美国社会学家,是这门学科的老祖宗、祖师爷,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当时其实只有69岁,但已满头白发,一看就会觉得是个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当时在燕京教社会学的老师,在我们的眼中都比他年轻,低了一辈。所以我们提起派克总是要伸一下大拇指,没有见他时就已经心服了。他说的话得好好地听,相信一定是有道理的。一见面,更觉得这位老师真是名不虚传。他开了一门《社会研究的方法》的课,第一堂就轰动了我们这辈年轻小伙子。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他在课堂上的第一句话:“在这门课程里我不是来教你们怎样念书,而是要教你们怎样写书。”这句话启动了我们的想象力,开了我们的心窍。
  在Raushenbush写的派克传记里说,派克教授一直反对早年在美国乡镇小学里通行的所谓Rot教育,即死记硬背的教育法。他也许已风闻东方的教育基本上还是这一套,所以在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一开始就表示反对这种学习方法,教导我们不要读死书和死读书。这几个死字,就把我们吸住了,这句话特别打中了我们这些学生的心。接下去他说应当从生活的具体事实中去取得我们对社会的知识。他又用具体例子说明从生活中看到的生动事实要经过分析和归类,进一步去理解其意义。他鼓励大家要大胆提出假设,然后再用观察到的生活事实来肯定或否定这些假设。
  我们听了派克老师开门见山的第一堂课,都觉得大有道理和正中下怀,具有闻所未闻的新鲜感。其实这种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五四运动时早已由胡适等人传人了中国。而且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胡适和派克所讲的这套话,本是出于同一来源,这来源就是二十年代已出名的杜威博士。派克1883年在Michgan大学读书时就师从过杜威,而且一向承认深受他的影响。胡适也是在美国留学时跟杜威这位老师学习过的,并把他所主张的实证主义传到了中国。我们这批大学生应当说早就听过这种“科学方法论”,但我们从派克老师口上听到时还是那样激动,说明这种方法论过去并没有进入我们这批学生的头脑,被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卡住了。派克老师把这个障碍给踢开了,把我们的脑门打开了,老话变新变活了。这一变,就把我们这批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以我个人来说,不能不承认这句话为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开出了一条新路子。不仅我一个人,凡是和我一起听派克老师这门课程的同学,多多少少都在灵魂上震动了一下,而且这一震动,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其后几十年的学术生活,说不定多少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学前进的道路。我的这种看法和想法,也说明了我为什么在想补课时,又“找”到了这位派克老师。
  [注:本文是作者《温习派克社会学札记》中的第一、二两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