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1期


“男生”、“女生”

作者:奎 松

答复是:孩子已经不适应回中国的生活了。他最后又意外地补了一句:“其实,在英国打工也不像你们想象的,收入不低,我家就有两辆本田轿车,双排气的。”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台湾人为什么大多选择在海外生活。
  八十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物质生活及研究条件极大提高,再加上海外的大陆留学生越来越多,在谋职上已占优势,台湾留学生回台者就逐渐增多。仅近史所,年轻一代研究者当中,就有一半是从国外拿了博士学位回来的。各大学的教授中,也有相当数量是这种情况。由于“洋博土”多,这些年本省培养的“土博士”也与日俱增,外语程度高在台北这种政治文化中心地区势所必然。在台北开会,你不时会听到那些年轻的主讲人嘴里蹦出洋文来。多少有些让人纳闷的是,嘴里洋文蹦得多的,多半都是“女生”。
  此次台北之行,“女生”雄起给人强烈印象。由于各机关多年来实行考试录用制,在台北你大概不会听到大陆上那种对招收单位重男轻女的抱怨。在台北,现在令人担心的,怕倒是重女轻男了。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女生”在考试方面的特长经常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不少“男生”名落孙山,过去男性为主的机关渐渐已是女性居多。在国史馆近100名左右的正式工作人员当中,如今“男生”人数仅占四分之一强。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校文史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班中,女生人数如今也往往超过了男生。有的老师慨叹:他的课堂上清一色是女生!就连中研院近史所这种过去从来是“太史公”们指点江山的地方,如今也一分为二,成了男女平等的好去处。除去10位左右六十以上的老先生,其余近40位年轻些的研究人员一半已是“女生”。有时开学术研讨会,你会发现在报告人连同听众当中,“男生”之少几乎快成了点缀。我在国内国外参加过许多学术会议,这种情况从未见过。
  “女生”阵容如此发展,究竟利弊如何?我在台北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听到的意见也不一。但至少有一半人表示,“男生”未必比“女生”强,而这并非只是“女生”的看法。在台北的史学界,巾帼不让须眉以至于此,令人称绝。联想到近几年来大陆文史学科“女生”也逐渐增多的情况,我有时候不禁遐想:台北是不是真的在领潮流之先了?日月轮回,也许若干年后,史学泰斗真的不再是“太史公”,而改为“太史婆”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