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2期


三十年代的蒋廷黻与蒋介石

作者:李义彬




  30年代,作为一名学者的蒋廷黻,由于受到蒋介石的青睐而弃学从政,一跃成为国民党南京政府要员,在政坛上显赫一时。
  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蒋廷黻,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20年代初归国,1923年应张伯苓邀请,到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他把近代西方的历史学方法引入国内,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国内的历史教学发生了积极影响。1929年,蒋廷黻受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邀请,到清华担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南开和清华的十来年间,他一面讲授中国近代史,一面潜心研究近代中外关系,他编著的《清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两卷)和《中国近代史大纲》先后面世,成为国内著名的历史学家。
  
  三次召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的大好河山不到三个月就尽陷敌手,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北平西郊清华园内的一些学者时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并常与城内北大的同行们交换对时局的看法,探讨挽救民族危亡之途。1932年春,蒋廷黻同胡适、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杂志,向国人传播他们对时政的看法。
  蒋廷黻通过《独立评论》和天津《大公报》等媒体,对当时的内政和外交进行评论,阐述他对时局的主张。他对当时国民党的统治颇有微词,特别是对祸国殃民的新军阀混战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指出:“那些想以武力统一中国者,虽曾一时名震天下,一个一个的都失败了。他们的遗迹就是遍地的军阀和饥寒交迫的民众。”他说,人们讨厌国民党的程度,“不在讨厌军阀程度之下”,“一般人民见党就头痛”。蒋廷黻虽对社会现实不满意,但他支持蒋介石实行的“先安内而后攘外”政策,反对当时国人要求武装抗日、收复失地的正义呼声。他认为,仓促抗战,必遭失败;对日作战,须作长期准备。他说:“以武力收复失地这条路,我看是走不通,是死路。热河未失以前,努力抗日尚有一线之望;热河失守以后,这一线之望都没有了。”“惟一的出路在于未失疆土的整理,而整理的初步就是共党的肃清。”所以,“先剿匪,后抗日,这是当然的步骤。”
  在外交上,蒋廷黻支持南京政府与苏联恢复邦交。这位研究近代中外关系的著名学者,以外交家的视角指出:“联络邦交是常态,断绝邦交是病态”,在“现今这个纵横的世界,就是所谓第一等的强国都在那里大事联络,以求敌人的减少。它们外交的目标是一个时候只可有一个敌人,同时希望这个敌人是世界的公敌。”蒋廷黻接着指出,世界上的强国尚且如此,我们这个贫弱的国家更不消说了。我们地处两大强国(日、苏)之间,平时就不应该同时两个都得罪,可是在过去一年中,我们一面与日本处于生死对抗之中,同时与苏联彼此不通信问。他说,这是违反了外交的ABC。他指出:中苏复交虽不是联盟,但我们希望它能成为联盟的初步,从复交到合作是可能的。
  蒋廷黻九一八后的这些言论,博得了蒋介石的关注和欣赏。经吴鼎昌(天津《大公报)发行人)和钱昌照(时在南京政府任职)举荐,蒋介石1933年夏在庐山牯岭召见了他,当面听取他对内政、外交的意见。蒋廷黻在庐山逗留了一个星期,与蒋交谈了数次。蒋廷黻针对蒋介石当时面临的如何削弱各地方实力派,真正实现统一这个重大问题,向蒋献策说:统一不能单靠武力,要把正确的政策与武力结合起来。鉴于“中国地区辽阔,风俗各异”,他建议“统一工作不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首先把“核心地区”也就是南京直接控制的省份建设好,其行政效率和民众生活应优于地方实力派统治的地方。他坦率指出,在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方面,南京控制下的浙江还不如韩复榘治下的山东。
  还在1933年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热河后,越过长城线,长驱直抵平津城下。南京政府再次屈辱妥协,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冀东22县实际上已被日军控制,整个华北岌岌可危,抗日救亡的浪潮再次席卷全国。是年秋,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回国述职,提出用全民投票方式决定和战的建议。时任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原本就反对对日作战,他知道蒋廷黻多次声明反对武装抗日,便把他召至南京,问他对颜惠庆建议的态度,意在取得他的支持。蒋廷黻明确表示颜的建议不妥。他对汪说:如果政府已准备对日作战,想制造一个海内外华人要求抗日的印象,不妨举行公民投票;否则,此举幼稚。
  1934年初,蒋廷黻应召到南昌会见蒋介石,蒋也就颜惠庆建议征询他的意见,蒋廷黻把答复汪精卫的话向蒋重述了一遍。蒋这次召见他,主要是想听取他对当时正在国内讨论的宪法草案的意见。蒋廷黻深知,这部宪法草案的主旨是采行美国的总统制,而不是采用法国的内阁制;拟议召开的国民大会如果通过了它,总统一职非蒋莫属。深谙西方政治学的蒋廷黻认为,蒋介石当上总统获取最高行政权后,再担任军队最高统帅是不合适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面告了蒋介石,虽得到了在场的黄郛的支持,但一心要实行独裁的蒋介石未置可否。蒋廷黻告辞时,蒋介石问他下一步有何打算,他说拟于暑假去欧洲考察,搜集历史资料。蒋让他行前再来会面。
  1934年7月27日,蒋廷黻再到庐山牯岭面见蒋介石。听完他赴欧考察的计划后,蒋介石要求他这次尽可能把时间用在苏联,探测中苏两国合作的可能性,并注意研究苏联的情况。当时,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热切希望中国能与苏联携手,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蒋廷黻向蒋介石表示,他作为一名学者,恐难以完成此项重任。但蒋介石对他说:我将使苏联当局知道,你是我信赖的人。
  
  衔命访苏
  
  1934年8月16日,蒋廷黻乘火车离开北平,途经日本统治下的东北,出满洲里进入苏联国境。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说:近十几年来“我读了不少,听了也不少,誉之者说苏联是天堂的临世,毁之者说苏联是疯子造的活地狱”。如今置身于这个国家,可以亲自了解它的究竟了。
  8月26日,蒋廷黻到达莫斯科,游览了半个月。9月10日,他来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这座位于芬兰湾畔的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苏俄十月革命的发源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回莫斯科后,他于9月24日致电蒋介石,除报告“在俄考察各情”外,还提出了他对发展中苏关系的建议:“中俄目前虽不必订特殊条约或作形式友好表示,然利害既同,友谊亟宜培养,互信亟宜树立,如此则我外交可添一条路线,世界对等阵线可望维持,新疆问题可免复杂化。”
  正在江西南昌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见到蒋廷黻电报后,10月1日致电南京,指示孔祥熙秘密电告中国驻苏大使馆,说明蒋廷黻是蒋介石信赖的人,可与苏联当局接谈,以建立互信;蒋介石还让孔祥熙与苏联驻中国大使鲍格莫洛夫接洽,说明蒋廷黻与蒋介石有“深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