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8期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作者:●梁丞
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起伏。”
《百年潮》杂志1997年第2期曾发表过萧克同志的一篇文章,回忆1958年军队反“
教条主义”斗争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文章提到,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
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
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
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
进行了批判。会后,粟裕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
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曾蒙冤。
风起于青萍之末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
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
工作。这之后,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主持下,研究确定了军委扩大
会议的内容和议程。4月29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召集了有中央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参
加的座谈会。传达了中央军委确定的扩大会议议程。奇怿的是,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这
时虽然就在北京,却没有通知他参加这个座谈会。而且,中央军委拟定的扩大会议议程,竟赫然把解决所谓“总参和国防部关系”问题也列入其中。
总参与国防部之间存在矛盾,情况比较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总参
谋长,因病于1950年初即由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1951年10月又增调粟裕出任副总参
谋长。由于从建国初一直到1952年7月,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军委副主席
周恩来主持,粟裕在工作中与军委负责人之间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工作还比较顺利。
唯一出现过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他与聂荣臻之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
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到毛泽东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
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过去一向按毛泽东提出的要求每半月报告一次
粟裕,自然也必须照聂总长的意见办理。没想到毛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
1952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
任,因此也向毛泽东做了书面检讨。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做了批示,表示
“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并借
机对聂荣臻作了批评。他还特地把这个批示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
等传阅,这就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下来以后,周恩来即提名彭接替他主持军委工作,1952年7月得到
政治局会议的批准。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
参谋长的职务。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委和总参工作的主要日常助手。虽然粟裕
于1954年10月做了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正式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负责
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不难看出,彭德怀对粟裕这个总参谋长也是信不过的。
一方面彭德怀信不过粟裕,另一方面粟裕为人又一向坚持原则,不事迎合,在自认
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是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加上他们之间对末来战争的认识和战争
准备上看法的某些不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人之间引起种种矛盾。粟裕就任总参谋
长之后,很快就提出抽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
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的建议。对此,彭德怀认
为没有必要,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爆发,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军区临时抽调部
队组织战略预备队。粟裕则坚持认为,等战争爆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
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一爆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阻,将会失去战机。成立国
防部后,各总部仍直接受中央军委的领导,但彭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
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反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
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总参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和总参
本身下发的命令、文电,就常因署名问题而受到指责。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
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今后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