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9期
《播火者译丛》序
作者:胡绳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20年。以历史的尺度来衡量,是极其短暂的,但是这一时期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非常关键、非常精彩的段落。这是中国人民由觉醒而奋起,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的前台、引导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兴起并逐步走向波澜壮阔的时期,是眼见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时期。从《播火者译丛》所收录的瞿秋白、张闻天、沈雁冰、胡愈之四位革命家兼文学家在这一时期的译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一时代历史的气息。这些译文,大多散见于当时报刊,因为环境复杂,译者不得不常常更换笔名,有的译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由于编者们的努力访寻、搜集、整理,今日终于产生了这个译 丛。我可以想像编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求索、考证的辛劳。这种填补空白的文化积累工作,其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播火者译丛》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为历史保存见证,更重要的还在为未来提供启示。当我们高举双手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通过译介外国思想文化这个侧面,来回顾思考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迪和教益的。
瞿秋白、张闻天、沈雁冰、胡愈之都是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留有英名的人物。他们四位都是经过文学的道路走上革命的征程,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且都肩负过党的重任,其中,沈雁冰一生的建树主要在文学方面。从他们的译文可以看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化追求纳入了社会革命的轨道。他们的译文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一种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使命感的探求。特别是在北方的邻国取得了“庶民的胜利”以后,这种翻译活动更具有了一面探求,一面接受,一面传播的三重意义。这也是五四时期播火者们的共同特征。
诚然,探求之路是艰辛的。播火者们并不是一条直线走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启蒙新思想中,曾经把目光广泛地投向了欧美 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中寻找照亮中国的火种,并且指望借助翻译这一传导方式使中国及早得见光明。
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可以从此观照一个民族的心路。四位播火者都对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的翻译注入了极大的心血。他们希望域外文学的介绍能够激扬国人的情感,引发国人的深思,所以他们翻译的作品多出自富有理想精神和叛逆精神的作家之手。如果说,他们最初选取的作品尚有求新探奇的美学趣味甚至艺术至上的唯美倾向,那么,在比较与鉴别中,他们很快就磨砺了批判的锋芒,转而把对黑暗世界的揭露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作为译笔关注的主题。他们又特别注意把一些世界上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使那受欺凌被奴役者的呼声在中国引起共鸣。他们的文学翻译活动带着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他们力图借外国故事来警醒中国人心。这是播火者们自觉负起的历史使命,从而也就形成了那一时期中国文学翻译的主要取向。
对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注,也同样体现了他们寻求真理的热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思想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一方面是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欧战爆发带来的绝望情绪的弥漫;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的哲学迅速传播,并由俄国十月革命付诸实践,取得成功。播火者们曾徜徉于尼采、弗洛依德、罗素、柏格森们之间,考察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阐述,甚至从改造中国的需要出发,肯定他们对人类前程的思考和理论创造的大胆,同时也对这些哲学家的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出一定的批判。但是,当他们接触并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很快就义无反顾地以之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指南,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革命的实践中,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开创的事业。
这就是那一时代立志改造中国的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然之路。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科学的见解来看取外部世界;他们怀着明确的目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寻求真理呕心沥血,把窃得的火种撒播天下、燃烧自己,照亮神州。这种追求真理、服膺真理、献身真理的播火精神,正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情操的崇高体现和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