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1期


传统与现实:恒顺百年创业写真

作者:明 法




  从朱恒顺糟坊到恒顺酱醋股份有限公司
  
  1840年10月(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天,镇江城最早的一家专业酱醋作坊——朱恒顺糟坊,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在满目疮痍的大西路老街上,悄然开张了。
  创办人朱兆怀,本是承继祖上经营铁炭的,虽说与酱醋业可谓南辕北辙,但是家庭富裕后的多余资金,总得再开拓新的行业。至于为何选择了酱醋这个行业,还是当地酿酒业发达促成的。
  当年的镇江城,酿酒业比较发达,尽管都是农民自营自销,但是还是形成了一套特别的工艺。朱兆怀看到了酿酒业的前景,就将技术熟练的酿酒工人召集在一起,开始了规模经营,并很快创出了“百花酒”的品牌。此酒被清地方官采为贡品,奉献皇宫。百花酒业盛行,酒糟的量也多了起来。恒顺糟坊开始想办法处理酒糟。他们将酒糟加入谷壳,分层发酵,研制出香醋。这种香醋,不但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的特点,并且久存不坏,越陈越香。于是,醋又成为恒顺的另一品牌产品,并形成了生产规模。对恒顺而言,醋之享名渐胜于酒了。1909年,恒顺醋参加南洋劝业会评赛,为镇江赢得了一枚金奖。恒顺一夜之间名扬海内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地方物产。《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说:“产醋以浙江杭、绍二县为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即是恒顺的醋所创的牌子。
  朱兆怀所创办的这份家业,到子孙手中被没有被继承发扬。当时的客观原因是,恒顺的兴旺,召来了新的竞争者,镇江城里城外酱醋厂多了起来;主观原因是,朱氏子孙不知守成之艰难,专以挥霍度日。这样,恒顺也就日渐衰败。到了1926年,恒顺将全部资产连同所创出来的金字招牌作价38000银元,卖给了久在镇江经商办实业的浙江镇海人李皋宇。
  李氏在镇江经商很成功,不但经营航运,美孚洋行,而且在大江南北开设了许多与民生有关的企业,如面粉厂、火柴厂等。接办恒顺之初,李氏雄心勃勃,将牌号改为恒顺源记酱醋糟坊后,即对生产经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其一,采取以酱醋为主,制酒为辅的新的生产格局,以适应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其二,利用在镇江、泰州等地开设面粉厂的优势,在新麦成熟时节廉价购进全年所需的原料,并深入产区采购瓜菜,建立腌制酱菜基地,既降低成本,又扩大了品种;其三,改进醋和酱菜的包装,1930年,将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金山的彩色图案定为恒顺产品的商标,以扩大影响。上述措施,很快使恒顺重新焕发了生机。当年,镇江的繁华地段——大梗街、日新街、小码头及火车站等,都有恒顺的点。在此基础上,恒顺走进了上海,并进而开始远销南洋一带。到1935年,李氏扔掉了恒顺源记酱醋糟坊的土气名字,挂上了恒顺酱醋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招牌。1937年,恒顺的主要产品已达创办以来的最高峰,年产醋250吨,酱400吨,罐头酱菜35万听。在此期间,恒顺的醋又先后在国内举办的物产展览会和西湖博览会、国货展览会等大规模活动中获奖。
  正当恒顺顺利发展之际,抗日战争爆发,恒顺也与国内其它企业一样,不但不顺而且陷入了困境。李氏全家迁往重庆后方,恒顺几近停产。抗战胜利后,李皋宇让长子李友芳回恒顺重整旗鼓。李友芳虽也雄心勃勃,无奈当时通货膨胀、投机横行的客观环境,使他回天无力。恒顺除了醋的产量还能保持外,其它的品种几乎全部停产。邻近解放前夕,恒顺已成空壳,流动资金枯竭,库存产品仅够维持一个月的销售,企业濒于破产。
  
  保人命与保恒顺醋应在同一天平上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给恒顺带来了新的希望。市人民政府为了帮助恒顺解决困难,1955年,恒顺酱醋厂第一个被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定名为“公私合营镇江恒顺酱醋厂”,企业性质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工人阶级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地位,合营后的恒顺职工紧密团结,在生产中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发挥了久被压抑的聪明才智,他们在新成立的党支部和工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原料设备,挖潜增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并第一次成功实施了若干项技术革新,如酱油生产改天然日晒为保温发酵,灌装改为定量自流操作,酱菜包装由铁听改为瓶装,恒顺再次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酱腌调味品评选会上,恒顺醋名列第一,被评为全国名产。1958年,镇江市政府将散布于市区的48家酱醋作坊如天祥等统一合并到恒顺,恒顺厂第一次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生产整体,许多制醋行业的能工巧匠被集中到了恒顺,恒顺厂制醋技术和力量飞速壮大。
  1960年,恒顺厂在广东山庄开辟了面积67亩的生产场地,将分散在全市大街小巷的酱醋作坊集中起来,组织酱油、酱菜的专业化生产,这就是恒顺厂今天的地址。1960年,中国正处于粮食严重匮乏时期,“米”与“命”之间被划上了长长的等号,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恒顺厂面临着停产、歇业的威胁。这一年,镇江地区的一位新专员上任了,就职前,江苏省惠浴宇省长对他严肃交待了两件事:一是要保证镇江地区不再有人饿死,二是要保证镇江火车站一定要有恒顺香醋供应,要保证恒顺厂生产香醋的原料——糯米的正常供应。保人命与保恒顺醋被放到了同一个天平之上,党和政府的关怀让百年老厂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1966年,恒顺厂正式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为恒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然而,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再次给发展中的恒顺带来了严重的干扰,生产十年徘徊,“芦席盖大缸、扁担加箩筐”的生产面貌在延续,古老的恒顺在一次次的挣扎中,顽强在生存、发展、壮大着。
  
  改革创良机 科技促发展
  
  改革开放如春风缕缕给百年老厂带来了生机,勤劳聪明的恒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紧紧把握每一个发展机遇,依托科技,短短二十年中,实现一次次新的跨越。
  “七五”期间起,到八十年代末,恒顺人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用于香醋工艺的改革,他们实行了以罐代缸密封发酵制酒,以池代缸集中发酵制醅等一系列成功的工艺革新,彻底改变了恒顺厂上百年来手工制醋的历史,首次实现了机械化、管道化、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恒顺厂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局,也为恒顺厂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1991年,恒顺人经过80多次醋酸菌种分离,从200多株菌种中优选出2株产酸速度快、酒精转化率高的醋酸菌种——巴斯德醋杆菌,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肯定,使得恒顺香醋更加香醇。
  翻醅机是恒顺几代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翻醅是制醋行业最苦最累的工种,一百多年来,祖祖辈辈的做醋师傅们无论寒暑冬夏,赤脚穿草鞋,麻袋当围裙,站在齐胸高的大缸前,挥舞着竹木耙子,弯腰曲背,劳苦劳累,无休无止。为了从这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恒顺人萌生了试制翻醅机的愿望。1958年、1961年、1977年、1981年,木质机械手、滚桶式、皮带运输式、翻斗式,20多年的探索,1990年秋天,在代代恒顺人的翘首盼望中,我国酱醋行业的第一台翻醅机在恒顺试制成功了。“工效提高3倍,原料利用率提高9%,设备利用率提高24%……”199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调味品专家汇聚恒顺——翻醅机部级鉴定会隆重举行。一组组数据让在场的人们惊叹。
  酱醋行业是典型的苦脏累行业,然而,当人们走进恒顺酱醋厂时,却无不为眼前的恢宏气势所折服。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蓝白的色彩清爽而独特,花草相间,醋塔耸立,机声隆隆。“亚洲第一流,二十年不落后”,这是两年前恒顺人投资1.2亿元进行“三万吨香醋技改工程”时的目标与追求,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
  雪白的糯米自动粉碎——蒸煮——冷却后,进入10只高7.3米、直径3.8米的密封发酵罐,每只发酵罐内,糯米在完全密封中悄悄地糖化、酒化,这一过程中的温度、水分等重要参数,均由计算机随时进行监控,这是全国同行业中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酒醅生产设备,每只容量80立方米的发酵罐一次可发酵20吨糯米,相当于过去258只大缸。
  三幢宏伟气派的醋醅楼里,81道总长达4.9公里的醅池镶贴着高质量的白色耐酸姿砖。醋醅在静静地发酵,恒顺专利产品FP—150型翻醅机在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翻转着,激起阵阵浓郁的醋香,行车在轨道上来回奔跑。
  宽敝明亮的灌装车间里,两条意大利最先进的自动灌装线时刻在繁忙工作着,每台单机最高时速可达12000瓶,经过了制酒、制醅、淋醋、灌装四大环节,大小40多道工序,历时至少80多天的恒顺香醋是在这里完成了它最后的一道工序,“踏”上一辆辆远去的车辆。这一车车的醋,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也蕴含着恒顺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气息。
  1992年,恒顺被原国内贸易部评定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的酱醋生产企业。1995年,以恒顺厂为核心企业的江苏恒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恒顺再次被誉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998年11月8日,投资1.2亿元,年产香醋6万吨的恒顺新厂区全面竣工投产,一个崭新的现代化花园式工厂雄踞于古城镇江这片沃土之上。
  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巨变的经历,留给今日恒顺千金难买的工艺、技能和“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风华正茂的恒顺集团正以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回报着党和政府,回报着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