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5期


张一麟与抗日“老子军”

作者:经盛鸿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与英雄事迹,还出现了许多爱国团体。人们较熟悉的有:青壮年组织的“武救会”,妇女组织的“妇救会”,少年儿童组织的“儿童团”与“童子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战初期,还曾酝酿成立一个老年人的抗日爱国组织——“老子军”。那是1937年七八月间,日本帝国主义相继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上海事变,对我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日寇的侵略野心与野蛮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全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以不同方式投入抗日救国斗争。其中,以苏州爱国老人张一麟与李根源等人发起创立的“老子军”,最为引人注目,传颂一时。
  张一麟,字仲仁,江苏吴县人,1867年生。他在清末考中经济特科;民国初年,历任中央政府的机要局长、教育总长等高官显职;袁世凯策动帝制,他南返回到苏州蛰居,以读史著书为乐,在社会上很有威望,时人尊称为“仲老”。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1879年生,早年留学日本学陆军,参加同盟会,后回国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曾培养了朱德等许多将帅之才,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与蔡锷等人发动昆明“重九”起义,光复云南;袁世凯称帝,他又参加护国斗争;20年代初曾任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与代总理;晚年居住苏州,因他字印泉,时人尊称为“印老”。张、李二人同住苏州城中,志趣相投,又都在北京北洋政府中任过高官,故交往甚密,均为海内人士敬重,有“吴下二老”之誉。
  1937年7月初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张一麟已是70高龄,李根源也年近花甲,但激于爱国义愤、同仇敌忾,二人在苏州共同创办《斗报周刊》,号召全国人民坚决斗争抗战到底,不获全胜决不罢兵。张一麟以“江东阿斗”为笔名,撰写发刊词,揭橥“三不主义”,即不不抵抗,不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与不压制舆论,不仅将矛头指向日本侵略者,而且针对国民政府中一些人的妥协论调而发,在各阶层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民国元老蔡元培等人对该刊极为重视。
  1937年8月中旬,日寇扩大侵略,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将战火烧到苏州附近与大江南北。消息传来,张、李二老更是激愤难挡。他们一方面在苏州组织“抗日治安会”,将大宗募集来的军衣、食物、药物输送到上海,支援浴血抗战的将士;另一方面,为发动老年人也像青、壮年那样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乃与各界爱国人士协商,筹组一支以老年爱国者为成员的抗日“老子军”。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准备,“老子军”的筹建工作大体就绪,张一麟等人乃在报刊上公开发布关于“老子军”的成立宣言与规则草案等。《宣言》主要宣布“老子军”的成立原因与成立意义,较为概括。《规则》草案包括宗旨、组织、目的、军制、职务、资格、奖励、惩罚等十一项,写得较为详细具体:
  在《宗旨》一项中说,在当前全国抗战中,青少年有童子军等组织,则老年应有老子军。少者、壮者前程远大,来日方长,若多牺牲,未免可惜。老者忝在父兄,视死如归,是其天职,故取吴中历史上的著名爱国政治家范仲淹雅称“小范老子”之意,创设“老子军”。
  在《组织》一项中说,“老子军”是全国性的组织,全国各省市有抗日爱国心的老年男同志,皆可自由参加。
  在《目的》一项中说,“老子军”以敢死为目的,凡青年不必牺牲者,则“老子军”当代之。
  在《军制》一项中说,“老子军”成员,满六十岁以上者为合格,未满六十岁而在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者为预备军,五十岁至五十四岁为续备军。
  在《职务》一项中,规定“老子军”主要担任如下职务:燃点雷管之发动机关,与敌人拼命而不得生还者;破坏敌人之重工业、军械,须与之俱毙而不得生还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决死者;制裁土豪劣绅汉奸之卖国害民者等。
  “老子军”的《宣言》与《规则》草案在报上公布后,张一麟与李根源等人就正式组建“老子军”,他们商推已经98岁高龄的德高望重的爱国老人马相伯为“老子军”的军统(即司令官),张一麟为副军统,又推选曾义捐百万元作抗日经费的云南古稀老人李恒升为国需长(后勤部长),李根源则为参谋长。
  筹组“老子军”的消息在各大报刊载后,立即在全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广大人民为之鼓舞:老年人喜形于色,纷纷来电来信要求报名参加,青壮年也受到激励,连妇女儿童也热烈响应。抗日爱国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1937年9月中旬,此事传到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于9月16日致电张一麟,一方面称张等人“创设老子军,壮气磅礴,足以振励国人”,“登高之呼,懦夫立志,国家固已受赐不浅矣”;但另一方面又借口“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劝阻成立“老子军”。这样“老子军”虽热闹了一阵子,却未建成。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张一麟、李根源等爱国老人的赤子之心与爱国壮举,将永远光照华夏。
  (蒋介石致张一麟电稿现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