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游民文化值得研究

作者:陈铁健




  近读王学泰所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①一书,得以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尚有另一个被史家所忽略的游民群体组成的游民及其类同“三国气”“水浒气”的意识形态。据王学泰所论,游民主要是指那些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人们,居所不定亦无固定谋生手段,多在城乡间游动。其中大数人有过冒险生活或艰辛经历。游民多数以出卖劳力为主,也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佣四业不居,而以不正当手段牟取财物者。游民中包含少数流氓地痞等腐败分子,一些知识分子突破宗法网络、流浪于城乡,生活极不安定,也沾染游民习气。其中有些游民知识分子便成为游民通俗文学的创作者。游民意识,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斗争性(外争加内斗)、团伙性和残忍性。《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是游民意识的载体。游民武装抗争,多取法于这两部作品。李逵的横冲直闯杀人放火,为游民所饮羡;关公的忠心义胆誓共生死,则是游民的最高道德典范。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的先锋和统帅人物,大抵是由游民中的勇敢分子和游民知识分子担当的,如陈胜、吴广,如黄巢,如朱元璋,如半游民的小知识分子洪秀全等。他们在野倡乱时鼓吹平均,登上皇位后即厉行专制,两者结合,一身二任,正是历代动乱不止和腐败长存的根源。中国现代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农民革命,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过程中,它是不是也受到游民意识的影响和侵蚀呢?1927年-1928年间,发生在农村暴动中的“烧、烧、烧”,“杀、杀、杀”,使小资产者破产,变成无产者,以强制他们革命的政策,是不是也有游民意识在作崇呢?十年“文革”中的“造反有理”论,“斗争哲学”论,以及由这些理论煽惑而起的举国若狂的“天下大乱”,不也是游民意识的大表演大破坏吗?
  王书引录邰燕祥的一段感慨说:
  从绿林剪径到占山为王,啸聚成群揭竿而起的农民,在古代就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或登诸史书,或写进说部,众口一辞誉为英雄好汉。迟至民国年间津浦路劫车的孙美瑶,在今人的笔底也还网开一面。怎么到了今天,离乡的农民,失业的民工,稍涉抢掠,拦路生财,一下子就沦为车匪路霸得到骂名呢?
  是施耐庵之流美化了强盗,还是古今道德有多重标准?抑或书中人物不可与现实角色相提并论呢?
  王学泰指出,这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对待同一问题不能有双重标准。邰先生所例举的种种现象说明我们的一些评论是古今两失的。
  邰王二位傥论,确乎令人耳目一新。邰先生批评今人对历代农民起义颂场过度甚至把民国时期拦路劫车的匪类,也当作壮举加以吹捧。人们不必误会邰先生的真意。他绝对没有把今天的车匪当成英雄好汉,而只是不赞成为了歌颂现代的民主革命而一味拔高历史上的农民造反或游民抗争。王先生所说时下评论者所持的“双重标准”的思想定势,恰恰是造成某些文史评论中“古今两失”现象的重要原因。
  游民文化的研究,对于史家考察中国的传统与现实,无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①学苑出版社,1999年9月版,4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