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2期


叶帅与地图

作者:■ 金立昕




  军队打仗,总是离不开地图的。有人把地图比作“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行军的无声向导”、“军队的眼睛”等等。这些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地图在军队作战行动中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重视地图,珍爱地图,都把研究地图、利用地图当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首要工作。可以这么说:一张张无声的地图,在军事家们手里,顷刻之间便会导演出一幕幕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战争活剧,叠化成一幅幅峰回路转、云谲波诡的历史画卷。军队的胜败与荣辱、民族的机遇与兴衰,莫不与此紧密相联。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叶剑英元帅与地图有关的几件往事,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一
  叶剑英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在这所一切章程均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新式学校中,他接受了战术学、兵器学、军制学、筑城学、地形学、交通学、测绘学以及图上战术等课程的系统教育。正规而严格的“科班”训练,使青年叶剑英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从此与各种各样的地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11月,34岁的叶剑英就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当时,红军正处于初创后的发展时期,各级司令部机关建设很不完善,经常有误时误事的现象。例如,部队行军主要依靠向导,不重视利用地图,有些文化不高的参谋见到缴获来的敌人的地图后,看不懂,随便就丢了。随着反“围剿”作战规模日益扩大,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叶剑英到任后,很快就在红军总部一局专门成立了地图科,明确规定其任务是:一方面注意搜集敌人的地图,学习利用地图,指导行军作战;另一方面抓紧调查苏区地形道路,测绘大比例尺军用地图。在他直接领导和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的关怀下,地图科的同志们开始千方百计地搜集敌人的地图,加以妥善保管,同时克服重重困难,依靠简陋的器材,爬山越岭,进行艰苦的测绘工作,绘出了一张张地图,为总部首长提供了分析敌我形势的工具,有效地保障了红军的作战需要。叶剑英是我军测绘工作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二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长征开始后,叶剑英担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协助朱德、周恩来主持总部日常工作。举凡各军团、各单位的逐日行动路线、侦察地形和敌情、作战任务、食宿安排、警卫要求、分界线和通信联络方法等等,都由他具体组织实施。所有这些工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图。特别是在湘江之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战斗最激烈的日子里,叶剑英几乎是昼夜守在作战值班室的地图旁,协助朱德、周恩来、毛泽东指挥作战,处理紧急军务,为夺取长征中上述奇迹般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起叶剑英在长征途中获取张国焘“密电”的伟大功绩,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实,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前后也与一份地图有关。
  1935年9月9日,时任红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将张国焘企图危害和分裂党中央、红军的密电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同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紧急磋商。党中央为坚持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决定率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
  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叶剑英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首先考虑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茫茫草地,漫漫前程,没有地图指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时,全军只有一份十万分之一的大比例尺甘肃省地图,保存在作战科。幸亏该科副科长吕继熙是叶剑英亲自培养起来的老部下。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找到吕继熙,悄悄要来了这份地图,藏在自己床底下。当天深夜,他冒着极大危险,把地图交给中央秘书长萧向荣,让他先走一步转交毛主席,并再三叮嘱道:“这张地图你可千万要保管好,不要丢了,这可是要命的东西!”
  果然,这份地图为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迅速脱离险境和继续北上帮了大忙。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的大智大勇之举,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又一次转危为安。
  
  三
  叶剑英长期工作在我军最高统帅部,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得力助手,我军老一辈将帅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叶参座”。出于参谋长工作的特殊性质和现实斗争需要,他很早就养成了图不离身的习惯。翻开厚厚的《叶剑英》画册,无论是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还是在延安中央军委总部;无论是在中央后委书记任上,还是在主管全军军事训练期间,我们都可看到他全神贯注地对照地图,钻研与思索问题的历史瞬间。
  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建国后,叶帅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看地图,然后找来当地的县志、府志、州志等史书仔细阅读,主要了解兵要地志和风土人情。即便在火车、飞机上,他也同样是图不离身、手不释卷。
  叶剑英一生中究竟使用过多少地图,现在已无从查考。不过他身后遗留下的大量藏书中,有一本地图足以说明其使用时间之长:这是一本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中国分省图》,扉页上有他1935年11月21日亲笔题写的“纪念直罗镇之役”手迹。从这个时间看,到他去世的1986年,已经整整51年。可以说,他的一生始终与地图相伴。
  众所周知,叶剑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是举世公认的儒将、诗人。在治学方面,他一直认真实践着古人提倡的“左图右史”的读书方法。一位保健护士在回忆叶剑英晚年生活时,曾这样写道:
  “……有一次,王守江秘书为首长送来一套线装本的《拿破仑传》。首长非常高兴,一本一本地阅读,一句话一句话地思考,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用红墨水重新点过,这是他多年的阅读习惯。读到拿破仑打仗走过的地方,只要是首长不熟悉的,他就一定要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因为地图上的字很小,不容易找到,他就让我和服务员一起找。有时,为了找一个地名,要花费好长的时间。为此,我们换了好几本地图册。有时我真感到没有那个必要,但看到首长那个认真劲,我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首长一边看,一边找,一边划,一边思考着……”
  叶剑英“文、图并重”的读书方法,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苦战攻关的顽强毅力,周密细致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四
  作为我军参谋工作的创始人,叶剑英不仅自己重视地图,而且始终把提高参谋人员的识图用图水平,当作加强我军司令部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1964年5月28日,他在观看北京部队几位参谋的标图作业表演后,作了一次十分重要的讲话。他说:“现在的参谋工作,比我军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参谋业务的基本功,除了你们说的要会画、画的好,会写、写的好,会传、传的准以外,还要会读、会记、会算。”他进一步解释道:“会读,就是要会判读地图。地形是敌我决定作战行动的基础。参谋人员对到过的地方的地形要记得很熟,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地形,凡是和自己部队作战有关地区的战役、战术要地和重要的城镇、乡村,对军事行动有重要意义的山脉、河流、道路、桥梁、港口等等,都要通过经常读地图把它们的关系、位置记得很熟。对于地图上的比例尺、标高、坐标、各种地形地物的符号等等,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这段话,凝聚了叶剑英毕生识图用图艺术的结晶,更充满着对我军参谋人员的殷切希望。他在这次会上总结的“六会”基本功,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军参谋工作业务建设的共同标准,对促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瑶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