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2期


开放前夕的一次重要出访

作者:■ 杨 波




  按照党中央的决定,1978年5、6月间,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任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正式访问了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等五个西欧国家。这是中国政府向西欧五国派出的第一个大型政府代表团,也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国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广交朋友,多方面了解西方经济发展情况,探索经济技术合作新途径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外事活动。
  代表团这次出访的任务,按照中央的指示,主要是两个:一是友好访问。70年代初、中期,这些国家大都有政府代表团或主要领导人访问过我国,而我们则很少回访,从外交上说是欠了账的。这次代表团的出访,可以说带有“还账”的任务。二是考察一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今后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和可能性。从实际上看,这两项任务中,第二项更为重要。这从代表团的组成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代表团的团长谷牧同志,是当时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代表团团员共六位,其中三位是中央政府的部长、副部长和副主任,三位是地方省、市政府的副市长、副省长,都是负责经济工作的。他们是:水电部长钱正英,国家建委副主任彭敏,农业部副部长张根生;北京市分管经济工作的副市长叶林,广东省分管经济工作的副省长王全国,我当时是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即省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主任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
  五国政府对我代表团的这次访问都非常重视,礼遇很高,破格接待。代表团出访的第一站是法国,当谷牧副总理乘坐的专机在巴黎奥利机场(法国当时专门以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机场)降落时,当时的法国总理巴尔踏着红地毯亲自迎接,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访问过程中,巴尔总理亲自主持双方的会谈,并举行盛大国宴欢迎中国政府代表团。当时的巴黎市市长、现任总统希拉克,也在市政大厅设宴欢迎代表团,并请法国著名的企业家参加,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访问结束前,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亲切会见了谷牧副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进行了友好谈话。在比利时和丹麦,都是首相亲自迎接并主持会谈,比利时国王、丹麦王后都在宫内设宴款待代表团。在西德,当时的总理施密特正在联合国参加会议,特派副总理兼外长到机场迎接我代表团。在瑞士,同样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礼遇高还表现在各国驻华大使都回国迎接并陪同我代表团访问(比利时驻华大使因病未回国)。一般外交惯例是,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大使才回国迎接并陪同访问,我们这次是副总理率领的代表团,他们的大使也提前回国迎接,这就充分表示各国政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
  各国政府对我代表团的这次访问为什么这样重视,给予如此高规格的接待?我们认为,既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更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从政治方面看,我们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制定的外交路线,明确提出反对霸权主义,支持一个团结的、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我们高举这个旗帜,在欧洲是深得人心的。访问中,我代表团遵照“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进行工作,强调共同点,大讲联合反对霸权主义,大讲希望西欧联合、强大,效果很好。五国政府的领导人和政界、经济界的著名人士,无论在正式宴会的讲话中还是在私下里的交谈中,都把中国看成是稳定世界局势的重要因素,希望同我加强合作。他们普遍赞赏我同西欧共同体签订的贸易协定,强调这首先是一个政治决定。从经济方面看,他们都看好了中国这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市场,都想争着和我们做生意。1974年石油危机以后,西欧各国的经济趋于一种停滞、萧条状态,开工不足,资本、设备、产品、技术力量都过剩,急于找出路。我们在1978年2月召开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公布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在西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要搞大规模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会谈和交谈中都表示愿意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说是作贡献,实质上是要为他们的经济找出路,要与我们多做买卖,扩大贸易。在法国,谷牧副总理与巴尔总理会谈中讲了政治、外交问题,没有谈经济问题。巴尔总理则说,政治问题是总统会谈的,我不谈政治问题,只谈经济问题。他首先讲中法两国的贸易1977年下降了一亿法郎,并对此表示遗憾;然后就谈如何扩大双方的贸易问题。陪同我们访问的法国驻华大使说,你们的120个项目(指我们五届人大确定的120个建设项目),法国愿意承担10个。在西德,经济问题谈得更多了。他们各个州的权力很大,有些州也很富。在黑森州,副州长表示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使用。在北威州州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提出如我们要用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要用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签字。这种带有幽默性质的谈话,不会马上成为事实,但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急于为其过剩的资本找出路的。我们代表团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董事长就到北京了,他一来就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这更清楚地表明,他们是如何急于与我们做生意,给他们的资本找出路。访问中我们提出的各项参观要求,各国都作了周到的安排,工商界人士都争着同我代表团接触,普遍表示希望中国很快强大起来,愿意同我在政治上发展合作,在经济上扩大贸易往来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在西德访问的后期,坐汽车参观已经安排不下了,只好坐直升飞机。他们派军用直升机为代表团服务,有时一个上午就安排三个工厂。有的原来没有安排参观的工厂,提出去看15分钟也行,用意在于想和我们交朋友,认识认识,交换个名片,便于以后到中国来找熟人了解情况,寻找机会做买卖,为他们的资本、产品、技术设备找出路,开辟新市场。
  代表团这次出访,从5月2日开始到6月6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在西欧五国到了25个主要城市,共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和科研单位。参观访问,大体上了解了这五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看到了五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看到了我们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与他们的差距。就我个人说,可以说是开了眼界,增加了许多新知识,了解了很多新情况,也改变了过去的某些观念。因为过去读政治经济学著作,讲到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时,讲到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说这种垄断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那么“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其次在经济上也就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见《马列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卷第367页)就是说,过去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就阻碍技术进步,就不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这次到西欧五国一看,现实的情况使我的原有观念改变了。事实告诉我们,他们不但不阻碍技术进步,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千方百计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学研究,用于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快速地更新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代表团各同志在参观访问中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国民经济高度现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国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他们利用马歇尔计划和美国的技术,利用第三世界的廉价原料,把用于军事方面的科学技术,如电子、原子、宇航和化工方面的技术,逐步推广应用于民用部门,改造老的工业,发展新兴工业,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很快的发展。虽然1974年发生危机后经济停滞不前,但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已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工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设备技术先进,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普遍实现了自动化。一些大型的、技术复杂的企业,如原子能电站、钢铁企业、汽车制造厂、机场、铁道等,固然普遍地使用电子计算机,就是一些较小的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和大商店,也不同程度地使用电子技术。我们在法国看到一个八万千瓦的水电站,就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编好的程序自动控制、指挥生产,夜间、假日全电站不用留人值班。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普遍使用了电子计算机。
  由于现代化水平高,我们参观过的一些工厂企业,同我国当时相同性质的企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要高出几倍至十几倍,例如,西德1977年褐煤产量为12300万吨,职工只有20000人。西德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电力公司所属的一个露天煤矿,年产褐煤5000万吨,职工只有2000人,其中矿山生产工人只有900人,40%是维修人员。最大的一台输斗式挖掘机,只要5个人操作,一天产量就达40万吨。而我国当时露天煤矿的生产水平,年产万吨煤,大约要16个工人。相差80倍。我们参观的一个电厂,装机2700万千瓦,烧的是发热量低的褐煤,用人比较多,但也只有职工2000人,平均每万千瓦0.7人。而我们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当时装机93.5万千瓦,烧的是大同好煤,共有职工3300人,平均每万千瓦35人,比他们高出40倍。再如,瑞士伯尔尼公司的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再如,法国马赛的索尔梅尔钢铁厂,年产350万吨,从铁矿石进去到轧出钢材来,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全厂只有7000职工,我国武汉钢铁公司,当时年产量230万吨,不包括矿山,有职工6.7万人,相差也近10倍。西德一制矿厂,年产陶土轻质空心砖10万立方米,相当于5000万块砖,由于实现了自动化,全厂只有28个工人。我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砖,至少也得300个工人,高出10倍。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等方面。他们是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运以及航空运输,互相联结配合,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高速公路在五国,以至整个西欧,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就我个人来讲,出访以前知道高速公路这个新名词,但高级到什么程度,车速可以达到多么快,则不清楚。当时从全国来看,山东省的公路建设是搞得比较好的,公路的质量也较高,这是各地同志公认的,但出去一看,马上我就感到差距太大了。他们的高速公路,路面宽度一般不少于30米,每个方向有2到3道行车线,每道宽3.75米,边上还有一道2.5米宽的停车线。上行与下行之间设有绿化地带和防护栏杆。整个都是立体交叉,有的立交分四层,车速每小时一般在80、100公里以上,这些,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宣扬的,但在当时来说,在我国连一公里高速公路还没有的情况下,就觉得很新鲜,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五国的高速公路从长度来说,占整个公路总数的比例不大,但运量却很大。如西德当时全国共有公路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只有7000公里,占不到2%,但却担负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公路货运量。
  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装卸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看到的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法国的马赛港、西德的汉堡港,深水泊位均超过我们全国深水泊位的总数。我们参观安特卫普港口建设时,原想步行仔细看看,后来听接待人员讲,整个港口长度达90公里,坐汽车一个小时也看不完,只好匆匆忙忙坐着汽车观光了。该港和西德的汉堡港的海口都在100公里以上,是从内河一直挖进来建港的,其投资之巨大是可以想见的。为了发展成本相对较低的海运业,他们是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来建设港口的。安特卫普港的年吞吐能力在1亿吨以上,马赛港也在亿吨以上,汉堡港当时也达到五六千万吨,都比我国当时任何一港口的吞吐能力大很多。从70年代初以来,集装箱运输日益普及,滚上滚下船也有了很大发展,实行这种运输,件杂货的装卸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我们听了介绍和现场参观,深受启发。西德不来梅港集装箱码头,一年装卸集装箱50万个(约1500万吨)。一条万吨以上的轮船,过去装散装货,要花4天时间,现在装集装箱,只要10小时。当时,我国经常出现压船的现象,他们因港口建设规模大,装运方式先进,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大都是货物不够运的,而没有等船的问题。
  西欧几个国家内河不长,但开发利用得很好,这使我们受到启发。例如,莱茵河,在西德境内不过几百公里,水深有的地方只有2.1米,但他们采取许多措施,充分发挥了河运的作用,每年通过船只10万艘,货运量达18000万吨,占当时西德货运量的20%以上。西德的总统府就在莱茵河边上,谢尔总统接见我代表团时,他对谷牧副总理说,我们的莱茵河很勤奋。谷牧副总理当即说:我们的长江比莱茵河还长,但运量比莱茵河小得多,不是我们的长江不勤奋,而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西德的很多工厂就建在莱茵河旁边,运输很方便,运费也节省。
  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相当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械化程度高。从耕地、播种、施肥、中耕除草、收割到农产品初步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家畜、家禽饲养也逐步机械化、自动化,基本上消灭了手工劳动。例如,法国1955年拖拉机只有30万台,1978年已达到157万台,平均180亩耕地一台;联合收割机已达到15万多台,平均每千亩谷物一台半。五国施用化肥都很多,平均每亩(种一季)都在100斤以上,其中氮、磷、钾复合肥占一半到三分之二。同时,也注意施用农家肥。法国每亩耕地平均施化肥157斤,大部分是和厩肥混合施用。二是注重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系统的研究和严格的科学规划。如施化肥要分析土壤成分;对种子要进行科学处理,有的则做成种子丸,涂上肥料和农药,出芽率达到100%;牲畜的饮料也有科学的配方。他们特别重视培育、推广良种,如法国的哈地小麦,丹麦的长白猪,瑞士的褐牛等,都是经过长期的科研工作培养出来的,对农牧业的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法国由于培养了抗旱、早熟、高产的杂交玉米种,种植地区由原来限于南部和西部迅速扩展到北部和西北部,面积由498万亩增加到2625万亩,扩大4倍多;单产由平均每亩131斤增加到604斤。三是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法国一公顷(15亩)小麦,从播种到收获,只要花10到15个工时。全国小麦单产高出一倍,其用工量则比我们少得多。法国的农业劳动力,由1946年的740万人,下降到1976年的225万人,农业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6%。他们生产的粮食,除供国内消费外,1976年净出口谷物1255万吨,约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40%,此外,还出口大量的糖和葡萄酒。农产品出口额每年达50亿美元以上。丹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当时有耕地4300万亩,农业劳动力只有13万人,占全国总劳力的6-7%。生产的粮食、牛奶、猪肉,可满足三个丹麦全国人口的需要。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9.5万多斤,肉类1.7万多斤,奶类7.6万多斤。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粮食2300多斤,肉类410多斤,奶类1900多斤。
  这五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15至20年中实现的。以西德为例,西德的钢产量到1956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2300万吨),1974年最高曾达到5320万吨。我们到西德访问时,从我大使馆借了几部纪录片看了看,可以说他们战后初期面临的困境比我们全国解放初期还困难。不少城市被毁掉50-60%,有的毁掉三分之二,到处是一片废墟,很多老百姓没有住处,只好在露天搭个棚子住。城市没有吃的,连土豆都要分着吃,不少人就赶着马车、牛车到乡村找吃的。耕地也没有拖拉机,有的是牛拉犁,就这样维持生产、生活。他们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很快把国民经济恢复了,并迅速实现了现代化。这其中虽有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的作用,但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努力实现的。丹麦由农业国变为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基本上是在1957年至1970年这14年中实现的。这14年中,他们的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2%;工业产品出口额增加近5倍。1956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农产品占65%,到1970年反过来工业占到了64%,1976年则已达到69%。
  战后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增长很快。例如,西德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972亿马克,1960年增加到3025亿马克,1970年增加到6870亿马克,1977年达到11900亿马克,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当时的人民币计算,瑞士为18000元,丹麦为15800元,西德为15500元,法国为13700元,比利时为13400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