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周期率”辨疑

作者:■ 王子今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会见毛泽东时,有一段著名的对话。黄炎培说,“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找到新路,‘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赖其深先生在《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7月21日发表《并非仅仅是一二个人的失误》一文,涉及这一对话。赖文认为许多人,“包括一些专门的研究著作在内,在引用这一历史掌故时,都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即“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周期律’误为‘周期率’”,“细读黄炎培这段话,就可以判断出,黄炎培的意思是,希望中共能摆脱历代封建王朝治乱兴衰这一周期性规律的支配,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上述著作均将‘周期律’误为‘周期率’,虽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久,这一意见,又见于《光明日报》。
  刘作翔先生于《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1月17日发表《到底是谁的失误?——读赖其深<并非仅仅是一二个人的失误>一文之辨析》,对赖文的指责有所辩驳。刘文指出,在赖说发表10年以前,已先有李振声教授在《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3期)一文中发表了与赖说相同的意见,同样认为“律”指规律、法则,“率”则指比值,并以为“周期率”是黄炎培的误用。刘文指出“周期律”之说有逻辑上的矛盾,“如果说它是一种历史规律,或者说是封建王朝的历史规律,那我们中国共产党又如何能够跳出呢?不能因为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的阶级,就可以不受历史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周期率’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现象,而并非是一种历史规律。‘率’表达了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尽管它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但它仍是一种现象。如同赖文和李文所解释的那样,它是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关系。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那比值也会发生变化。而‘律’则指的是一种规律、法则。”
  通常人们引用的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黄炎培附有《延安归来》的《八十年来》一书,是写作“周期率”的。查看能够找到的最早版本的黄炎培《延安归来》,即中苏友好协会民国35年(1946年)5月6日版,其第43页,原本也写作“周期率”。可知赖文所谓“引用”“失误”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我们无论怎样“细读黄炎培这段话”,“判断”“黄炎培的意思”,也不能否认文献遗存中的白纸黑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黄炎培,而断定多数研究者是误引。
  那末,李文所谓黄炎培“误用”的说法是否成立呢?
  其实,“率”原本就有法度、定律的解释,其古义是与“律”彼此相通的。《尚书·西伯勘黎》:“不迪率典。”孙星衍疏:“《广雅·释言》云:‘律,率也。’‘律’、‘率’训同,俱为法也”,“‘不迪率典’谓不由法常也。”《孟子·尽心下》:“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孙《音义》引陆善经注:“‘率’,法也。”“读为‘律’。”焦循《孟子正义》:“陆读为‘律’,训法,近是矣。”又说:“《淮南子·览冥训》云:‘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诱注云:‘律,度也。’‘率’与‘律’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也写道:“‘率’,借为‘律’。”《后汉书·朱晖传》:“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苏舆曰:“‘率’与‘律’同,‘犯率’,犹犯法。”
  可见,黄炎培“周期率”之说原本不误。阐述黄炎培要表达的意思,使用“周期率”与“周期律”,其实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所谓黄炎培“误用”,以及其他人“引用”“失误”的说法,本身就是误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期率”文意其实是接近所谓“周期律”的。黄炎培强调了应当认真总结专制主义王朝“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这种历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以推进历史的进步。前引刘文一定要区分“历史规律”还是“历史现象”,似可不必。刘说承认这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事实上似乎没有否认这种现象是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讲,如果“说是封建王朝的历史规律”,“那我们中国共产党”也是应当“能够跳出”的。当然,毛泽东当年通过民主来“跳出这周期率”的话,只是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实现中国政治形式的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但是现在看来,要切实地真正实践这一意志,显然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责任编辑:萧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