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的日子

作者:巫 猛 熊 诚 李小川




  1969年10月17日,林彪乘毛泽东外出之机,签署所谓"一号命令":以中苏边境局势紧张为名,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首都实行"战备疏散"。在这个命令下,将把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王震等在三天内分别遣散到河南、广东、江西等省。
  10月18日,总参谋长黄永胜下达实施方案。
  周恩来得知林彪的"一号命令"后,异常气愤。他一方面告知正在外地的毛泽东,一方面给各地打电话,要他们保护这批老干部。
  "一号命令"下达到邓小平家中时,家中只有邓小平、卓琳和继母夏伯根。邓小平对前来家中话别的中办主任汪东兴提出一个问题:以前主席说过,有事情找你,到江西后是不是还可以给你写信?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18日上午8时,周恩来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惠远打去电话。周恩来问:你是不是同程世清政委一起从济南部队调过来的?当周恩来得知程惠远是从北京中央军委调来的,便具体地布置起安置、保护邓小平的任务。程惠远放下电话,立即乘吉普车赶到婺源县,向正在那里检查工作的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当面汇报。
  10月20日下午,江西省革委会保卫部长陈昌奉和程惠远从南昌来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此前周总理驳回了程世清想把邓小平放置在边远山区赣州的计划,提出要安置在南昌市郊。曾经做过毛泽东警卫员的陈昌奉,亲自对厂党总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罗朋布置任务:确保邓小平安全!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百。30岁出头的宣传干事、普通军人黄文华,被选中作为邓小平的管理秘书,实质干的是"明保暗监"任务。接受任务后,黄文华立即和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赵子昌赶到新建望城岗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查看邓小平将要居住的刚刚腾出来的"将军楼"。
  10月22日,邓小平、卓琳、夏伯根离开北京,举家南迁。
  初下飞机,邓小平三人被安排到滨江招待所。同从北京来的两名专案组成员,由江西方面陪同,查看了"将军楼"并向中央做了电话汇报,而后与邓小平做了次谈话。"专案组"成立一年多,这还是与他们审查对象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三天后,邓小平住进步校"将军楼",从这天起,邓小平开始了他近三年的监禁劳动生涯。
  住进将军楼,他们开始了衣食住的忙碌。其中,涉及到医疗,除了指定到附近炮团卫生队看病外,还在新建县医院开了些常用药以备用。卓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这些药好办,但邓小平要准备的是安眠药,黄文华不免一惊!黄文华专程驱车赶回省革委会,请示程惠远:"老邓要用安眠药,我不放心,万一想不开,多吃了怎么办?"程惠远考虑了一番后交代:可以给他吃。你每天晚上送一次,看到他在临睡前吞服后再下楼。
  邓小平被安排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新建县委作出了周密的安排,严格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准干扰这个厂,县有关部门见到有黄文华落款的条子,需要什么就立即给什么。
  从县里开会回来的罗朋,立即布置成立了七人安全保卫小组,布置全厂一天之内将所有打倒邓小平的标语全部撕掉、洗净。邓、卓安排在修理车间劳动,保卫工作由陶端晋这位靠得住的支委负责。其他车间工人一律不准进修理车间,不准喊"打倒邓小平"口号,遇到外单位人员冲击喊口号,及时制止,随时电话报告省革委会。
  四五天后,邓小平、卓琳在黄文华的警卫下,由"将军楼"走出,来到二里外的拖拉机修配厂。罗朋在向他们介绍厂里情况时,巧妙地传达出厂里没有红卫兵造反派组织,老工人占多数,都是很本份的工人等信息。
  作为监管人员的黄文华,同邓家一起生活了好几天,他总在为一件事犯愁:该如何称呼邓小平。一天,邓小平走过来,主动对黄文华说:"你今后就叫我老邓,不要叫别的,这样还自然。"于是,"老邓"这个称呼便在厂里厂外叫开了。
  为安排邓小平劳动,陶端晋犯了难,开始是清洗零件,而卓琳则和程红杏、卢风秀等女工在电工班修理马达上的电线,也就是拆绕线圈。但约莫半个钟头,邓小平感到双腿麻木,蹲久了直不起身来。陶端晋又安排小平干划线的技术活,后考虑到他的眼睛看图纸吃力,又商量让他干起了钳工,锉镙丝和拖拉机斗的挂钩。
  工作台安置在车间的一角。看着这个工作台,记忆浮现在邓小平眼前:他16岁那年,从重庆一所专科学校随92名中国学生一起乘船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他就学会了这门手艺,没料到几十年后,竟然在江西的这个小修理厂派上了用场。
  看到小平如此熟练钳工活,陶端晋十分惊奇。邓小平干得满头大汗,有人开玩笑说:老邓,今天要多吃一碗饭罗。邓小平一笑:我一个月8斤米。
  黄文华一愣,这些日子,只顾忙邓小平的学习、劳动,却把这大事忘了。于是,自此每个月供应的8斤米,增至到20斤。
  每天上班的路,都要绕一个大弯,又是在公路上走,容易招引注意,不太安全。罗朋邀陶端晋,爬上围墙,勘查着要开辟一条近道。他们发现,只要在工厂的围墙上开个小门,对着将军楼开条小道,既减少路程,又可避免接触外人。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给黄文华。黄文华也正为每天的护送发愁。于是,一条小道在工人们的手中修成了。此后,邓小平、卓琳每天就行走在这条小道上,工人们妮称它为"邓小平小道"。
  1969年悄然过去,1970年静静走来。南方的冬天是一种阴湿,透骨寒心、无以缓解的冷。尽管如此,邓小平仍每天坚持用冷水擦澡。
  一月份他们收到的工资只有120元,卓琳请黄文华问问怎么回事?经江西请示中办,答复说不是减工资,是改发生活费,其余的钱暂由中央办公厅代为保管。
  2月9日,邓小平给汪东兴写去一封信。围绕着钱不够用算了细帐,同时提到为照顾大女儿邓林身体不好,"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如果我们长期在南昌的话),则更是我和卓琳的最大奢望了"。
  信送走,没有得到答复。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状况,邓家开始了一系列的节约开支。开荒种菜、饲养小鸡……节省到连碗馊了的菜汤也舍不得倒掉。
  转眼到了夏天,省革委会在不断催促黄文华督促邓小平写劳动学习的心得体会。这天,黄文华瞅着邓小平心情尚佳,在看报纸,他绕了个弯问:老邓,毛主席语录你有没有?卓琳回答说:没有。黄文华继续问,我们要不要搞一本来?邓小平丢开报纸,说,"毛主席著作我们学习过多少遍了。天天读在北京组织上曾规定我改为天天听,语录本字小看不见,以后可以到工厂跟工人师傅一起学。"邓小平接着说,"毛主席有些著作还是我们集体讨论写成的。"
  黄文华碰了一个软钉子。他最后想了个招,隔三差五地送语录,每次两条,压在邓小平的饭桌上。
  程惠远后来听了汇报,认为这事做得太过头了,便吩咐黄文华停止再送语录。
  为了邓小平的安全,陶端晋在车间的左边修了一个小便池,一方面是为了不让邓小平走太远的路,另一方面是防止造反派的纠缠。陶端晋每天都要提前20分钟来,晚20分钟走,在邓小平工作台的周围检查一遍。他说:"万一有人安放炸弹,就先炸死我。"快下班时,工人张瑞龙会主动给邓小平送来半桶热水、肥皂,泡泡手,解解疲乏。黄文华总跟着邓小平,劳动时也不离开,罗朋他们便想法子,开展"学习活动",请黄文华搜集学习材料,谈学习心得,尽可能地将他从邓小平的身边调走。
  监管着加起来超过二百岁的三位老人,由于各自身份的不同,压抑的气氛令黄文华感到沮丧,他鼓起勇气,与邓小平做了次交谈。邓小平严肃地告诉他:"我们下定了决心,在这里长期住下去。"黄文华表态:我决不会做对不起你们的事。
  窃听器没有装,那台随时向省革委会汇报邓小平一切情况的电话,也用得不多。
  这里给了邓小平一种安全感。邓小平主动提出,不再服用安眠药!
  每天清晨,邓小平在开垦出的菜地施肥、浇水、除草。看着蔬菜在长,他喜在心头。一次,邓小平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罗!"正在厨房忙着的卓琳快步走来,看见他那高兴劲,问:"老头子,你高兴什么呀?""你看,丝瓜开花了,结了小丝瓜罗!"
  5月的一天,程世清在陈昌奉的陪同下,来到将军楼,这是他第一次来见邓小平,连邓小平的意见也没征求,就直接向楼上走去。邓小平扫了他一眼,坐在那没动,是黄文华圆场,邓小平才招手叫他坐了下来。程世清坐定后问:你来江西劳动七八个月了,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体会?邓小平回敬了一句:我昨天给中办主任汪东兴写了一封信,请他转交毛主席,我的全部情况在信里讲得很清楚了。
  被一句话就挡了回来的程世清,马上改变话题,大吹起自己来江西工作三年的成绩。邓小平一声不吭,使得他很尴尬,便又转拉家常问道:你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我可以帮助解决,你尽管讲好了。邓小平说:我的意见在昨天的信中已经通过中办主任汪东兴向毛主席汇报了。说罢,顾自凝思养神,不再答理程世清。
  邓小平一家人在江西,迎来了第一个端午节。和卓琳一起劳动的程红杏大包大揽:你家过节的准备工作由我包了!买糯米、粽叶、包粽子,程红杏手把手教着卓琳。卓琳第二天用盛开的栀子花编了个花环,送给小程。邓小平的脸盆漏了,陶端晋给他焊好,油漆工人还给涂了点漆。诸如补脚盆、修剪刀,教邓家自己酿糯米酒……长期相处,工人们和邓小平一家感情更靠近了。
  邓小平精心喂养的几只鸡,开始下蛋了。有一天晚上喂食时,发现有只母鸡还没进窝,邓小平、卓琳找了好久,黄文华也帮着满院找,直到深夜才在一棵树下找到了,结果被黄鼠狼吃得只剩下些鸡毛骨头,全家觉得十分可惜。
  邓小平自己动手做豆瓣酱,闲时,就自己一个人玩桥牌。
  除了劳动。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四十圈,约五千余步。他说:"先做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五年,不行再加五年。""估计我这条件坚持十年还是可以的。"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这年9月13日,邓小平给汪东兴写信,对九届三中全会表了个态,请他转呈毛泽东和党中央。同时还另给汪东兴本人写了一封信,谈他在江西的情况,以及家人的事情。
  汪东兴把前封信呈报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批示给林彪、周恩来和康生阅。
  10月初,邓小平接到通知,决定由一护理人员送邓朴方来南昌,同他们一块生活。
  儿子病情是否好转?三位老人如何有能力照顾?最重要的是,如果朴方出院来昌,唯一获得治疗的权利便将丧失!
  邓小平用写信的方式维持着和中央的联系,但又保持着节制和分寸,一般是没什么事发生,半年才会考虑写一封。但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别的办法,在刚送出上两封信后的10月17日,不得不又写信给汪东兴,向中央求助。
  信送走了,三位老人只有每日焦急地等待回音。
  不久,上面通知,送邓朴方来江西一事暂作罢,三位老人才松下一口气。
  秋天又来临了,农闲的时节到了。插队的毛毛和飞飞,回到江西的家。过了新年,又是春节,二女儿邓楠带着张勤也回来了。
  在这种年月,还有人敢爱他的女儿,这对邓小平是很大的安慰。
  邓家,为邓楠举办了简朴的婚礼,把厂里的工人请来了。黄文华也吃了喜糖。他给小夫妇送了两本毛主席的"老五篇",还在扉页上写了行字:"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
  在北京,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时,邓朴方被人从三0一医院弄出,丢进清河社会救济院。
  大年初一,邓朴方的小姑和姑父到三0一医院看望他,才知道朴方已被转走。赶到清河,那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于是急忙给江西的哥嫂写信。
  邓小平接到信后毫不犹豫,当天便提笔给汪东兴写信。他决定自己照顾残疾的儿子。
  信送走了,等来的答复却让他们失望了。江西的人让邓小平以后不要再给汪东兴写信。不让再写信,意味着什么?是中央的意思,还是江西的意思?他们不知道,也没人可问。
  6月,北京终于决定把邓朴方送到江西。
  三位老人,开始了艰难的护理。毛毛也从陕西回来帮忙。
  一家人想尽了办法护理和激励着邓朴方,顽强地生活下去!读书、玩哑铃、练拉力器,毛毛还发明了和坐在轮椅上的哥哥打乒乓球的绝招……
  "9、13"事件最先是邓朴方察觉的,他告诉了父亲,邓小平没说什么。"十一"取消了游行,新闻中没有了林彪,这一切证实,可能林彪出事啦,邓小平还是只听不语。直至11月6日,厂里突然通知邓小平、卓琳去听传达中央文件,这一切才真正得到证实。
  从厂里回来的卓琳,把毛毛拉进厨房,在她手心上写出四个字:"林彪死了!"
  邓小平终于吐了句:"林彪不亡,天理不容!"这夜,为庆祝林彪的灭亡,邓家打了一晚扑克。
  黄文华半夜起来,上楼去干涉。
  两天后,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自从最后一次与毛泽东谈话后,他从来没有给毛泽东直接写过信,凡有事,均按毛泽东交代的,给汪东兴写,或请汪东兴转报毛泽东和中央。在这封信中,他提出了出来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希望能和子女们靠近些,将毛毛、飞飞分配在身边,同时也问到今后是否还可以写信给汪东兴同志?
  邓小平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问汪东兴:"你怎么不管人家啦?"其实,汪东兴并不知道不让邓小平再写信的事。毛泽东对汪东兴说:"小平同志的信上讲了,他的事还要让汪东兴管。"在信上,毛泽东批示:"印发政治局,他家务事请汪办一下。"
  毛毛、飞飞被转到了江西,在邓小平身边的望城岗省庄插队。
  1972年1月10日,在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突然驱车赶来。毛泽东当众提到邓小平,把他与时任政治局委员的刘伯承并列。在场的周恩来当即暗示陈毅的亲属把毛泽东的评价传出去,为邓小平复出制造舆论。1月下旬,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地一个代表团时,当着江青、姚文元等人面明确提到,林彪要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是不符合毛主席意思的。
  1972年4月初,毛毛被保送进江西医科大学,飞飞进江西理工大学,一家人喜出望外!邓小平明白,那封信毛泽东不但收到了,还作了回应。兴奋中的邓小平又开始给汪东兴写信,又一次提出回北京工作的要求。
  6月,生活费改成了工资照发!
  罗朋帮忙,找来了工人家属缪发香,帮忙照顾邓朴方。
  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从江西写给他的信上,作了一个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过去和现在,发出了要启用邓小平的信号。周恩来立即以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委,宣布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恢复中共组织生活,搞一些参观访问调研形式的活动,并批示将原来的公务员、秘书立即调到邓小平身边,协助邓小平工作,改善他的日常生活,但什么时候回北京,等待通知。
  10月初,中办通知:同意邓朴方回京,到三0一医院继续住院治疗。
  邓小平向中央提出,希望到江西一些地方包括赣南看看,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11月12日,邓小平离开将军楼,前往井冈山,开始了他的调研活动。这是邓小平来江西两年多第一次外出。在泰和,老红军池龙见到邓小平,两人谈了两个钟头,涉及到很多内容,这是六年来邓小平第一次对"文革"发表言论。他谈到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谈到中央文革的"书生"们。
  1973年,周恩来病倒了。毛泽东作出让邓小平复出的最后决定!
  在将军楼,邓家度过了在江西的最后一个春节。
  经中办同意,邓小平见到了自己的老秘书王瑞林,并把他接到将军楼住了两天。
  要走了,要离开呆了三年多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了,邓小平叫卓琳代表他和全家人去看望一下工人们。卓琳买了些糖果和点心分别去陶端晋、程红杏、缪发香等工人家道别。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带领全家人,告别了工厂工人们,告别了居住三年的小楼,登上列车,向北京进发。(责任编辑: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