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红豆未来20年的使命
作者:尤 放
次日傍晚采访周,这是我提的第一个问题。他沉思了片刻,一脸平静,“昨天是红豆前一个20周年的成功完结,今天是红豆一个全新的起点。对红豆整个领导层来说,不应该只沉浸在成就和喜悦当中,而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走好未来20年的路。要确保企业长久的成功,我感觉任重而道远。”周海江1966年出生,江苏人,毕业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曾任教河海大学,现任红豆集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父子间的互补效应
记者:无论你父亲当初是否有意培养你做接班人,但他对选择接班人一定是有规划的。你觉得他最看中你什么?
周:也不能说他看中我什么,红豆是通过制度选人,而不是通过人来选人。很多媒体问我,你父亲留给你这么大的家业,你怎么守住这份家业?我并不是很认同外界把我归属于“接班人”这个说法,在血缘上我是属于第二代,实际上,我是和父亲一起创业的。
记者:你和父亲毕竟是两代人,而且起点也不一样,你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周:我父亲是个创业型的企业家,他敢想敢做。而像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思考问题通常比较系统和理性,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完整了才会推出来。从实践来看,这两点要结合起来。我父亲有时候提出哪个项目好要上,我就泼很多冷水,这个泼冷水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我既要弥补父亲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又不能具体到什么事情都按设计的路子去走。
记者:你怎么突破或超越父辈的模式?
周:最起码,我觉得要完善父辈在制度上的不足,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像红豆这样上规模的企业,必须用制度规范管理。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好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红豆的精神文化,但必须要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只有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注重制度文化的健全和创新。
记者:你提到创新,那红豆有没有这样的制度?比如说著名的3M公司,他们的创新有制度的保证。他们有一个空的部门,如果公司有谁提出一个新的构想,那么他可以向决策机构申请经费和人力支持,如果决策机构觉得这个构想有潜在的市场机会,那么他们会给这个人一个机会,让他做这个新项目领导,给他一定的经费,将其他部门的一些人员抽调出来支持他。
周: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每年有100万的创新奖,奖励那些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有效建议的人员,每过一段时间评一次,至于设立一个这样专门的部门我们还没有。
“两条腿”能走多远
记者:你提出红豆销售额要每三年翻一番,这主要依靠什么?
周:主要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是以红豆工业城作为载体,不断投入新项目,对现有工厂不断扩大规模;二是收购兼并,一方面扩大企业的规模,另一方面促进红豆的产业链较好地延伸。
记者:红豆是多元化比较明显的集团,涉足服装、机械、橡胶、房地产等产业,在多元化战略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周:红豆实行集团多元化、二级公司系列化、三级公司专业化的原则。红豆下属9家子公司,其中一家为上市公司,85家三级企业及美国纽约、洛杉矶两家分公司。何谓“二级公司系列化”,比如做服装,就形成了一条西服、衬衫、T恤、茄克、童装、皮鞋等多品种、系列化的产业链。何谓“三级公司专业化”,比如一个车间做西裤一年365天就是做西裤,这样使它们集中力量专门研究一个产品。所以说,红豆既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又是最专业化的工厂。
记者:我们参观过红豆14000多平米的西服车间,是亚洲单层面积最大的。你对企业规模化是出于什么考虑?
周:产业的发展要站在国际的角度。红豆规模化的车间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参与国际竞争,吸纳国际的定单。比如美国、日本的定单,他可以放在印度做也可以放在中国做,如果中国的车间、设备比印度好,定单就跑到中国来了。企业规模化必须建筑在产品规模化基础之上的,而盲目规模化,对一个企业是危险的,比如做几百个产品,没有一个是有竞争力的,那叫乌合之众。去年红豆实现销售额50.6亿元,到2005年,红豆将力争销售收入达105亿元,要拿到10个单项产品的全国冠军,如果有10块金牌的话,说明我们有10个产品在全国是领跑者,整个集团的生命力就比较强了。
记者:去年红豆的增长率是50%,今年还将呈现这样高速增长的趋势吗?
周:今年50%的增长是没有的,应该是在20%—30%之间。红豆的发展是比较稳步的,1991年增长1亿销售,1995年增长10亿的销售,2002年我们销售达到50.6亿,拥有4.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红豆的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名牌,而且是第一批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记者:红豆判断能否投资的依据是什么?
周:一是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二是竞争对手的状况怎么样;三是对自身实力的评估。
知识必定管理企业
记者:从你内心深处来讲,你是更愿意做学术研究还是实战家?
周:我还是比较喜欢做企业,但我在实践中也注重研究。
记者:在你管理企业过程中你觉得理论和实践存在什么差距?
周:首先是在教育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太灵活。很多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没有接触过企业,企业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并不清楚,他讲的东西也是空洞而缺乏感性的。我们有个员工,原来是大学讲师,在红豆干了几年回去后,成了学校讲课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他有实战经验。我到美国学习,那些教授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昨天他是总裁,今天是这里的教授,明天他可能又去当总裁了,也可能今天他是教授,明天他去当部长了,后天不当部长他又去做教授了。学生方面也是一样,中国不少商学院毕业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实战能力。其次,理论和实践本身是有差距的,比如说企业的组织结构,教科书上会教你搞研发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等,假如你到一个很小的企业去,你搞了十几个部门,而人员很少,有什么用?教科书是死的,理论必须要和企业发展状况、行业的特点等结合起来,否则会断送一个企业的生命。
记者:办企业以来最有感触的事是什么?
周:一下子说不上来,比较多。(笑)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培养好人才吧。我说过,造多大的房子就需要多大的柱子,办多大的企业就需要多少的人才。我是比较反对招“空降兵”的,中国的制度还不适合。在技术方面短期内可以引进一些人才,但长期的人才队伍要靠企业内部培养,我看重的是员工的忠诚度。家族企业最大的优势是监督成本比较低,但最大的缺陷是,到一定的程度,单靠家族成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如果员工的忠诚度不够,那监督成本是非常高的。
记者:你如何将红豆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周:一方面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以后将把它建成红豆自己的大学,“企业学校化”并不是办一个学校,而是希望它不仅是红豆的人才后备基地,而且是企业发展智囊的基地,在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出谋划策。
记者:说到培训,用友倒有一个最低成本的招人方式:学员自己花钱学习,并在用友实习,用友不失时机地从中挑选好的人才留为己用,既可以免去培训、试用成本,还可以择优录用。
周:在招聘新员工时,这倒是很可行。红豆注重培训的目的是“留人”,通过对员工的不断“充电”,开发他的潜质和后劲,让他成为某个专业的专家,然后打造成一支红豆的正规军。(责任编辑:禾 青)